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631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两个所述水力帆将污水处理池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反应区和出水平衡区;所述水力帆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在污水处理池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的表面积,使水力帆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本发明专利技术其中通过水力帆的自动偏移从而使得,进水控制区、反应区和出水平衡区的三个区域的水位始终处于平齐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水力损失;以达到污水处理系统反硝化效率高,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及组合工艺灵活的目的。的。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相关
,具体为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序批式反应器系统(sequencingbatchreactor,简称SBR法)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对于每一个SBR处理系统来说,运行操作在时间上是按次序排列的、序批的,SBR工艺一个完整的典型运行周期分5个阶段,依次为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SBR工艺可通过调整运行时段的长短进行有机物的降解、脱氮除磷和固液分离,具有处理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和投资省等特点,是目前城镇污水厂建设采用最多的工艺之一。但现有的SBR法亦存在水力损失较大、系统反硝化效率较低、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及工艺组合单一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SBR工艺可通过调整运行时段的长短进行有机物的降解、脱氮除磷和固液分离,具有处理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和投资省等特点,是目前城镇污水厂建设采用最多的工艺之一。但现有的SBR法亦存在水力损失较大、系统反硝化效率较低、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及工艺组合单一等问题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两个所述水力帆将污水处理池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反应区和出水平衡区;所述水力帆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在污水处理池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的表面积,使水力帆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控制区设有连续进水管和第一搅拌器;所述反应区设有与进水控制区连通的反应区进水管、推流器、曝气装置、填料架、滗水器、溶解氧在线检测仪和排泥泵;所述出水平衡区设有第二搅拌器、反应区出水泵、连续出水口。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滗水器采用恒水位滗水器。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填料架包括上架体和下架体,且所述上架体和下架体之间经固定架连接;且所述上架体和下架体之间经拉紧机构设有多个生物填料柱;使得生物填料柱呈竖直状态。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物填料柱之间留有流通间隙。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紧机构包括设置在上架体上的多个平行设置的上横杆,所述下架体设有与上横杆一一对应且平行设置的下横杆;上横杆和下横杆上设有多个通孔。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物填料柱包括网筒,所述网筒的一端螺纹安装设有筒盖,且所述网筒的另一端经第一拉伸弹簧连接有第一挂钩,所述筒盖上经第二拉伸弹簧设置有第二挂钩,第一挂钩、第二挂钩与通孔钩挂配合;所述网筒内填装有生物填料。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沉砂池、储泥池和紫外线消毒池;所述沉砂池的出水口经管道与进水控制区的连续进水管相连;所述储泥池进口经排放管道与排泥泵的出口相连;所述紫外线消毒池进水口经管道与出水平衡区的连续出水口相连。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该种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中在污水处理池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两个所述水力帆将污水处理池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反应区和出水平衡区;所述水力帆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在污水处理池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的表面积,使水力帆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其中通过水力帆的自动偏移从而使得,进水控制区、反应区和出水平衡区的三个区域的水位始终处于平齐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水力损失;以达到污水处理系统反硝化效率高,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及组合工艺灵活的目的。
[0015]2、该种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设置特定的填料架,其中生物填料柱在第一拉伸弹簧和第二拉伸弹簧的拉伸作用下,使得生物填料柱呈竖直状态设置在生物填料支架上,且彼此之间不易发生碰撞,并且便于二次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7]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的填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的紫外线消毒池的设置状态图。
[0022]图中:1、污水处理池;2、水力帆;3、进水控制区;4、反应区;5、出水平衡区;6、连续进水管;7、第一搅拌器;8、反应区进水管;9、推流器;10、曝气装置;11、填料架;12、滗水器;13、溶解氧在线检测仪;14、排泥泵;15、第二搅拌器;16、反应区出水泵;17、连续出水口;18、上架体;19、下架体;20、固定架;21、生物填料柱;22、上横杆;24、下横杆;25、通孔;26、网筒;27、筒盖;28、第一拉伸弹簧;29、第一挂钩;30、第二挂钩;31、沉砂池;32、储泥池;33、紫外线消毒池;34、第二拉伸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4]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
统,包括污水处理池1,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2;两个所述水力帆2将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3、反应区4和出水平衡区5;所述水力帆2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2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在污水处理池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1的表面积,使水力帆2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在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2;两个所述水力帆2将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3、反应区4和出水平衡区5;所述水力帆2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2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2在污水处理池1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1的表面积,使水力帆2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其中通过水力帆2的自动偏移从而使得,进水控制区3、反应区4和出水平衡区5的三个区域的水位始终处于平齐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水力损失;以达到污水处理系统反硝化效率高,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及组合工艺灵活的目的。
[0025]本专利技术具有脱氮除磷效果良好。生物填料上存在的溶解氧梯度可以形成外层好氧微生物为主,内层兼氧及厌氧微生物为主的特殊结构,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进行脱氮;SBR工艺可使反应区交替处于厌氧和好氧状态,通过生物膜的脱落排出剩余污泥从而实现生物除磷。微生物量高且多样化。填料为微生物附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处理池(1),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设有两个水力帆(2);两个所述水力帆(2)将污水处理池(1)的内部分为进水控制区(3)、反应区(4)和出水平衡区(5);所述水力帆(2)的上边浮于液面,水力帆(2)的表面积远大于水力帆在污水处理池底部及两侧壁固定处的污水处理池(1)的表面积,使水力帆(2)能向容积减小区域自动偏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控制区(3)设有连续进水管(6)和第一搅拌器(7);所述反应区(4)设有与进水控制区(3)连通的反应区进水管(8)、推流器(9)、曝气装置(10)、填料架(11)、滗水器(12)、溶解氧在线检测仪(13)和排泥泵(14);所述出水平衡区(5)设有第二搅拌器(15)、反应区出水泵(16)、连续出水口(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滗水器(12)采用恒水位滗水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水位组合式生物膜SBR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架(11)包括上架体(18)和下架体(19),且所述上架体(18)和下架体(19)之间经固定架(20)连接;且所述上架体(18)和下架体(19)之间经拉紧机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秋王旭王杰李昱林孙健刘聚峰戴守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源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