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587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所述顶盖下降,直至所述顶盖与所述顶管主体的下侧面之间形成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通过的间隙;通过抽提装置对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提供抽提作用力,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从所述进料口流向所述出料口;清理所述出料口排出的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在顶管主体上预先设置抽提口,在顶管主体内对应抽提口安装排碴筒和抽提装置,在顶管主体停止推进后,通过抽提装置驱动顶盖移动,只需要通过抽提装置即可将顶管主体外壁积聚的混合浆移至顶管主体内部进行清除,方便进行清理,降低了排碴难度,排碴效率高。排碴效率高。排碴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顶管主体隧道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装配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下,市政、交通、水利及管廊等隧道工程建造的装配化、低影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小直径隧道,如水利、管线等目前以顶管主体法隧道施工方法为主进行施工。
[0003]顶管主体法施工时在岩层和顶管主体之间灌注减摩泥浆,以降低顶管主体和岩层之间的摩擦。在顶管主体施工穿越山岭时,山岭的掘进距离较长,地质条件复杂,顶管主体在岩层中施工作业时,由于围岩应用释放位移变形或掉块等问题,大量岩碴会掉落在管节外壁上,并与减摩泥浆混合,形成岩碴与泥浆的混合体,顶管主体推进时清除困难,这就导致岩碴与泥浆的混合体随顶管主体推进逐步积聚到管节外壁上,最终造成顶管主体的摩阻力增大,顶推力骤增,甚至造成卡管等问题,影响长距离掘进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清除顶管主体外壁积聚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导致混合体不断增大影响顶管主体推进困难,甚至卡管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基于顶管主体总成实现,所述顶管主体总成包括顶管主体、排碴筒、顶盖和抽提装置;所述顶管主体的下侧形成抽提口,所述顶盖可升降的盖设于所述抽提口;所述排碴筒置于所述顶管主体内,并形成有与所述抽提口对接的进料口和与所述顶管主体内腔连通的出料口;所述抽提装置设于所述排碴筒;
[0007]所述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控制所述顶盖下降,直至所述顶盖与所述顶管主体的下侧面之间形成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通过的间隙;
[0009]通过抽提装置对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提供抽提作用力,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从所述进料口流向所述出料口;
[0010]清理所述出料口排出的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碴筒的中轴平行于所述顶管主体的径向,定义所述排碴筒临近所述抽提口的一轴端为第一轴端,另一轴端为第二轴端,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第一轴端。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碴筒的顶壁开设螺孔,所述抽提装置包括转轴和螺旋桨叶,所述转轴从上至下分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所述第二段与所述排碴筒的顶壁螺纹配合,且所述第二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外径,所述螺旋桨叶连接于
所述第三段;
[0013]控制所述顶盖下降具体包括:
[0014]转动所述第二段,以使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第一轴端移动,所述第三段带动所述顶盖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轴端的方向移动;
[0015]通过抽提装置对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提供抽提作用力,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从所述进料口流向所述出料口,具体包括:
[0016]所述第一段与所述螺孔转动配合,使所述顶盖沿所述第三段的轴线进行自转,以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随所述螺旋桨叶的旋转,沿所述螺旋桨叶进入所述排碴筒。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抽提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段顶部的手柄,所述手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段转动。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端向外延伸形成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和所述顶管主体内壁的曲率相同,且密封贴合。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延伸板和所述顶管主体内壁之间设有密封板。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碴筒的顶壁朝向所述第三段的一侧还固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和所述螺孔同轴设置,所述导向管内设有与所述螺孔适配的螺纹。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碴筒的外周对应所述出料口设有相对设置的两条导轨,两条所述导轨均滑动连接于所述密封挡板,以使所述密封挡板在所述排碴筒的周向上可滑移的盖设于所述出料口。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盖的侧边向内倾斜形成第一斜面;
[0023]所述抽提口远离所述顶管主体轴线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一斜面形成第二斜面。
[00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抽提口设于所述顶管主体底部,定义2~3个所述顶管主体为一个推进组,每个所述推进组内的不同所述顶管主体上的所述抽提口沿所述推进组的周向错位分布。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顶管主体上预先设置抽提口,在顶管主体内对应抽提口安装排碴筒和抽提装置,在顶管主体停止推进后,通过抽提装置驱动顶盖移动,混有岩碴块的混合浆会沿从顶盖和抽提口之间的缝隙流至排碴筒,进而通过出料口排至顶管主体内部;整个排渣过程步骤简单,只需要通过抽提装置即可将顶管主体外壁积聚的混合浆移至顶管主体内部进行清除,方便进行清理,降低了排碴难度,排碴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管主体和排碴筒的装配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排碴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抽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第三段和螺旋桨叶的装配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抽提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采用的排碴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采用的螺旋桨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采用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采用的推进组中A顶管主体的截面图;
[0037]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采用的推进组中B顶管主体的截面图;
[0038]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采用的推进组中C顶管主体的截面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顶管主体;11、抽提口;111、第二斜面;
[0041]2、排碴筒;201、第一轴端;202、第二轴端;21、进料口;22、出料口;23、螺孔;24、延伸板;25、导向管;26、导轨;27、承接托板;28、密封盖;
[0042]3、顶盖;31、第一斜面;
[0043]4、抽提装置;41、转轴;411、第一段;412、第二段;413、第三段;42、螺旋桨叶;43、手柄;
[0044]5、密封挡板;
[0045]6、紧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顶管主体总成实现,所述顶管主体总成包括顶管主体、排碴筒、顶盖和抽提装置;所述顶管主体的下侧形成抽提口,所述顶盖可升降的盖设于所述抽提口;所述排碴筒置于所述顶管主体内,并形成有与所述抽提口对接的进料口和与所述顶管主体内腔连通的出料口;所述抽提装置设于所述排碴筒;所述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所述顶盖下降,直至所述顶盖与所述顶管主体的下侧面之间形成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通过的间隙;通过抽提装置对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提供抽提作用力,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从所述进料口流向所述出料口;清理所述出料口排出的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碴筒的中轴平行于所述顶管主体的径向,定义所述排碴筒临近所述抽提口的一轴端为第一轴端,另一轴端为第二轴端,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第一轴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距离岩层顶管防卡主体排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碴筒的顶壁开设螺孔,所述抽提装置包括转轴和螺旋桨叶,所述转轴从上至下分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所述第二段与所述排碴筒的顶壁螺纹配合,且所述第二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外径,所述螺旋桨叶连接于所述第三段;控制所述顶盖下降具体包括:转动所述第二段,以使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第一轴端移动,所述第三段带动所述顶盖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轴端的方向移动;通过抽提装置对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提供抽提作用力,使岩碴和泥浆的混合体从所述进料口流向所述出料口,具体包括:所述第一段与所述螺孔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江刘志春孙强马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