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蛋白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5672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所述杀虫蛋白可用于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所述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的方法包括:将双斑萤叶甲害虫至少与ACh1蛋白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细菌和/或植物体内产生能够杀死双斑萤叶甲的ACh1蛋白来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与现有技术使用的农业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植物进行全生育期、全植株的保护以防治双斑萤叶甲害虫的侵害,且无污染、无残留,效果稳定、彻底,简单、方便、经济。经济。经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杀虫蛋白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特别是涉及一种ACh1蛋白质通过在植物中表达来控制双斑萤叶甲为害植物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也叫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为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为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属全变态型昆虫。主要发生在7~9月份,以成虫为害玉米叶片,轻者叶片呈纱网状,重者玉米整个叶片干枯。该虫有群聚习性和趋嫩为害习性,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玉米叶肉,嫩叶被咬成孔洞,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严重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并容易引发穗腐病。
[0003]玉米和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因双斑萤叶甲造成的粮食损失巨大,更甚者影响到当地人口的生存状况。为了防治双斑萤叶甲,人们通常采用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0004]农业防治是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多因素的综合协调管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双斑萤叶甲害虫至少与ACh1蛋白接触;优选地,所述ACh1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ACh1蛋白的宿主细胞中,所述双斑萤叶甲害虫通过摄食所述宿主细胞至少与所述ACh1蛋白接触;更优选地,所述ACh1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ACh1蛋白的细菌或转基因植物中,所述双斑萤叶甲害虫通过摄食所述细菌或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至少与所述ACh1蛋白接触,接触后所述双斑萤叶甲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以实现对双斑萤叶甲危害植物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基因植物为大豆、小麦、大麦、玉米、烟草、水稻、油菜、棉花或向日葵;优选地,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为根、叶片、茎秆、果实、雄穗、雌穗、花药或花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Ch1蛋白为ACh1_1蛋白、ACh1_2蛋白、ACh1_3蛋白或ACh1_4蛋白;优选地,所述ACh1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更优选地,所述ACh1蛋白在细菌中的核苷酸序列具有SEQ ID NO:5、SEQ ID NO:6、SEQ ID NO:7或SEQ ID NO: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所述ACh1蛋白在转基因植物中的核苷酸序列具有SEQ ID NO:9、SEQ ID NO:10、SEQ ID NO:11或SEQ ID NO:1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藤玉王秦扬张爱红陶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