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5602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涉及踝泵运动技术领域,包括训练箱体,训练箱体中布设有承载腿部的弧形限位板,弧形限位板一侧可转动布设有训练踏板;其中,训练踏板底部固定布设有转轴,转轴两端相对布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驱动其转动的传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两侧第一齿条板通过连接基座固定连接;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在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时,第一齿轮中间会存在一段时间的停滞阶段,进而使得踏板在摆动的过程中会存在停滞间隙,可以有效对患者脚部进行保护,避免造成患者脚部的二次扭伤,安全性更高。安全性更高。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踝泵运动
,具体涉及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患者无法走动时,需要长时间静卧休息,而长时间的静卧休息后,患者下肢会出现血液不畅,导致下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难以行走,此时需要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踝泵运动,以加快患者术后下肢功能康复,踝泵运动是指通过下肢肌肉节律性的收缩带动踝关节运动,从而使下肢肌肉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循环,以此来促进下肢水肿消退,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同时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踝关节僵硬,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和环转运动。踝泵运动对于长期卧床及下肢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对一般是由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对患者下肢做被动的踝泵运动,以此锻炼患者下肢功能,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对护理人员来说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手法均不相同,容易造成患者的康复效果不佳。
[0003]在现有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113633514B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卧床患者被动式踝泵运动装置,同步公开了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有底板,箱体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箱体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后侧的转筒后端同设有槽轮,槽轮上开设有通槽,后侧的固定板上经销轴转动连接有连接齿轮,销轴后端设有转轮,转轮上设有插柱,转轮上设有弧形块,箱体内设有齿条;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脚踝仅仅能够踏板的摆动被动运动,这种运动方式通常不需要患者自行发力,进而不能对患者脚踝处的肌肉进行训练,锻炼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0005]患者脚踝仅仅能够踏板的摆动被动运动,这种运动方式通常不需要患者自行发力,进而不能对患者脚踝处的肌肉进行训练,锻炼效果不佳。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包括训练箱体,训练箱体中布设有承载腿部的弧形限位板,弧形限位板一侧可转动布设有训练踏板;
[0008]其中,训练踏板底部固定布设有转轴,转轴两端相对布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驱动其转动的传动机构连接;
[0009]传动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两侧第一齿条板通过连接基座固定连接;
[0010]传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齿条板以及第二齿条板往复移送的推动机构,推动机构与第一齿条板以及第二齿条板可分离式连接;
[0011]训练箱体中还布设有与连接基座连接的弹性机构。
[0012]优选的,训练箱体一侧布设驱动箱体,驱动箱体中可滑动布设有与两侧第二齿条
板固定连接的第一U型架;
[0013]其中,第一U型架另一侧布设有第二U型架;
[0014]第二U型架一侧内端布设第三齿条板。
[0015]优选的,推动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三齿条板间歇性啮合的第一不完全齿轮以及第二不完全齿轮,第一不完全齿轮以及第二不完全齿轮分别与支板转动连接,支板上布设有与第一不完全齿轮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以及与第二不完全齿轮固定连接的第二电机。
[0016]优选的,驱动箱体中还布设有限位架,限位架上布设有与支板固定连接驱动气缸。
[0017]优选的,弹性机构包括布设于训练箱体上的挡板,挡板一侧相对布设导向杆,导向杆远离挡板的一端与连接基座滑动连接;
[0018]其中,导向杆上布设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与挡板固定,另一端与连接基座固定。
[0019]优选的,踏板两侧还相对布设有定位架,定位架朝向踏板方向布设弧形架,弧形架中开设有弧形槽,踏板两侧相应布设有可滑动嵌设于弧形槽中的销轴。
[0020]优选的,踏板底部设有用于对脚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板,踏板上还布设有用于对脚部进行限位的弹力带。
[0021]优选的,弧形限位板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通槽,通槽中相应布设滚轮,滚轮外端面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中布设环形齿条;
[0022]其中,连接基座一侧布设有与各组环形齿条啮合的第四齿条板。
[0023]优选的,弧形限位板上还相对布设有训练气囊,训练气囊上均匀布设按摩凸起;
[0024]其中,训练箱体上相对布设充气囊,充气囊通过输气管与训练气囊连通,充气囊一侧布设有定位板,连接基座朝向充气囊一侧布设推杆,推杆末端设有推动端头。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6](1)本专利技术中,患者在进行踝泵运动前,首先将患者腿部搭载于弧形限位板上,患者脚部踏于训练踏板上,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一齿轮往复转动,第一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同步驱动踏板转动,进而带动患者脚部脚踝处扭动,实现踝泵运动;
[0027](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采用连接板连接的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为不连续状态,使得第一齿条板与第二齿条板在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时,第一齿轮中间会存在一段时间的停滞阶段,进而使得踏板在摆动的过程中会存在停滞间隙,可以有效对患者脚部进行保护,避免造成患者脚部的二次扭伤,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0]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中训练箱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3]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中训练箱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中训练箱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5]图中:1、训练箱体;2、驱动箱体;3、弧形限位板;4、踏板;5、第二U型架;6、弧形架;
7、充气囊;201、限位架;202、驱动气缸;203、支板;204、第二电机;205、第二不完全齿轮;206、第一不完全齿轮;207、第一电机;301、训练气囊;302、按摩凸起;303、通槽;304、滚轮;305、环形槽;306、环形齿条;401、弹力带;402、支撑板;403、第一齿轮;404、第一齿条板;405、连接板;406、第二齿条板;407、挡板;501、第三齿条板;502、第一U型架;601、弧形槽;602、销轴;603、定位架;604、转轴;701、输气管;702、推动端头;703、推杆;704、定位板;705、导向杆;706、复位弹簧;707、连接基座;708、第四齿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实施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包括训练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箱体(1)中布设有承载腿部的弧形限位板(3),弧形限位板(3)一侧可转动布设有训练踏板(4);其中,训练踏板(4)底部固定布设有转轴(604),转轴(604)两端相对布设有第一齿轮(403),第一齿轮(403)与驱动其转动的传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一齿轮(403)啮合的第一齿条板(404)与第二齿条板(406),第一齿条板(404)与第二齿条板(406)之间通过连接板(405)固定连接,两侧第一齿条板(404)通过连接基座(707)固定连接;传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齿条板(404)以及第二齿条板(406)往复移送的推动机构,推动机构与第一齿条板(404)以及第二齿条板(406)可分离式连接;所述训练箱体(1)中还布设有与连接基座(707)连接的弹性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箱体(1)一侧布设驱动箱体(2),驱动箱体(2)中可滑动布设有与两侧第二齿条板(406)固定连接的第一U型架(502);其中,第一U型架(502)另一侧布设有第二U型架(5);第二U型架(5)一侧内端布设第三齿条板(5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三齿条板(501)间歇性啮合的第一不完全齿轮(206)以及第二不完全齿轮(205),第一不完全齿轮(206)以及第二不完全齿轮(205)分别与支板(203)转动连接,支板(203)上布设有与第一不完全齿轮(206)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207)以及与第二不完全齿轮(205)固定连接的第二电机(2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卧床患者踝泵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体(2)中还布设有限位架(201),限位架(201)上布设有与支板(203)固定连接驱动气缸(202)。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燕董艳丹胡晓娟赖李梅郑桂兰
申请(专利权)人:荣县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