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5541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及制备方法,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具有弹性,并能在静脉血管内由收缩状态自膨展开;瓣叶,缝合于环状支撑骨架上,能沿血液流动方向自行展开供血流通过,在静脉血液返流时闭合以减少返流;第一覆膜和第二覆膜,分别缝合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或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表面;窦腔支架,位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中间,并分别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连接,窦腔支架在静脉血管内抵顶静脉血管内壁而外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工静脉瓣能很好地匹配不同病人、不同静脉部位的尺寸要求。的尺寸要求。的尺寸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人体中,部分静脉的血管壁上长有瓣膜,其作用是保证血液在回流至心脏的过程中单向流动,防止血液返流。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指的是当静脉瓣出现损坏后,血液出现严重返流,在血管内不断淤积,进而导致一系列组织病理性结构改变,轻者妨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重者可致不同程度的伤残。目前的治疗手段大多为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穿戴压力装置等等,外科手术治疗如股静脉瓣膜修复重建术等,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对病患的伤害较大。因此寻找一种无创或是微创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0003]现有研究方向中存在介入式人工静脉瓣膜,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14305795A中公开的一种人工静脉瓣膜,借助可径向收缩的支架,将瓣膜以微创的方式送入血管,借助导管将人工瓣膜运输到指定位置,进行自膨从而完成锚定。但目前研制出来的介入式静脉瓣膜只有固定的几种尺寸,尺寸过于单一,不能匹配不同病人的静脉血管尺寸要求。
[0004]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很好地匹配不同病人、不同静脉部位的尺寸要求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很好地匹配不同病人、不同静脉部位的尺寸要求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包括:
[0007]环状支撑骨架,所述环状支撑骨架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具有弹性,能在静脉血管内由收缩状态自膨展开;
[0008]瓣叶,所述瓣叶缝合于所述环状支撑骨架上,并能沿血液流动方向自行展开供血流通过,且能在血液返流时闭合以减少血液返流;
[0009]覆膜,所述覆膜包括第一覆膜和第二覆膜,所述第一覆膜和第二覆膜分别缝合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或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表面;
[0010]窦腔支架,所述窦腔支架位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中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连接,窦腔支架在静脉血管内抵顶静脉血管内壁而外凸。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均为网状固体结构。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瓣叶包括第一瓣叶和第二瓣叶,所述第一瓣叶和第二瓣叶分别缝合于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上。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瓣叶和覆膜由聚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医用硅胶、生物瓣膜或动物心包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支撑骨架和窦腔支架由镍钛合金制成。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窦腔支架为两根分布在环状支撑骨架左右两侧的弧形骨架,两所述弧形骨架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环状支撑骨架的内径。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1)对病人的病发静脉区域进行医学成像,获得病发区域静脉血管的尺寸信息;
[0018](2)根据血流动力学信息,计算出病人所需人工静脉瓣的最佳尺寸信息;
[0019](3)由瓣膜加工机构制造出具有病人特异性的人工静脉瓣。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所述医学成像包括超声成像。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步骤(2)中,所述人工静脉瓣的尺寸信息包括管径、环状支撑骨架厚度、窦腔支架厚度。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在制备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设备中的用途。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0026]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0027]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包括:第一瓣叶1、第二瓣叶2、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窦腔支架4、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第一覆膜6、第二覆膜7。
[0028]其中,第一瓣叶1、第二瓣叶2、第一覆膜6、第二覆膜7可由聚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医用硅胶、生物瓣膜或动物心包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窦腔支架4、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与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可由镍钛合金制成,以上材料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0029]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具有弹性,能在静脉血管内由收缩状态自膨展开,两环状支撑骨架均为网状固体结构,能帮助其实现径向缩放的功能;第一瓣叶1
和第二瓣叶2分别缝合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上并能沿血液流动方向自行展开供血流通过,且能在血液返流时闭合以减少血液返流;第一覆膜6和第二覆膜7分别缝合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或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表面,起密封贴合作用。
[0030]在正式手术前,制备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需要对病人的病发静脉区域进行医学成像,如超声成像等,获得病发区域静脉血管的尺寸信息,再根据血流动力学信息计算出病人所需人工静脉瓣膜的最佳尺寸信息,如管径、环状支撑骨架厚度、窦腔支架厚度等,经由瓣膜加工机构制造出具有病人特异性的人工静脉瓣膜。
[0031]本专利技术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使用时,人工静脉瓣膜通过微创手术由输送装置植入到静脉血管内腔的指定位置,在运输过程中整体静脉瓣膜处于收缩状态,到达指定位置后,瓣膜进行自膨展开,第一环状支撑骨架3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5锚定于静脉血管的内壁,窦腔支架4抵顶静脉血管内壁而外凸,以此增强支架与静脉血管之间的锚定力,减少瓣膜在植入后发生倾斜、移位的可能性。
[0032]以上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支撑骨架,所述环状支撑骨架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具有弹性,能在静脉血管内由收缩状态自膨展开;瓣叶,所述瓣叶缝合于所述环状支撑骨架上,并能沿血液流动方向自行展开供血流通过,且能在静脉血液返流时闭合以减少返流;覆膜,所述覆膜包括第一覆膜和第二覆膜,所述第一覆膜和第二覆膜分别缝合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或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表面;窦腔支架,所述窦腔支架位于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中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连接,窦腔支架在静脉血管内抵顶静脉血管内壁而外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均为网状固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其特征在于:所述瓣叶包括第一瓣叶和第二瓣叶,所述第一瓣叶和第二瓣叶分别缝合于所述第一环状支撑骨架和第二环状支撑骨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病人特异性人工静脉瓣,其特征在于:所述瓣叶和覆膜由聚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盛章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慈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