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5281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属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所述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是在产原人参二醇的起始菌株ZW04BY酿酒酵母中敲除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
,涉及异源合成人参皂苷Rd的重组酿酒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参皂苷Rd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系统、抗衰老、抗肿瘤、免疫调节、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用价值较高。人参皂苷Rd可用于肿瘤、心血管系统、肾脏衰竭及炎症等疾病治疗。目前人参皂苷Rd已经成为治疗脑卒中的国家一类候选新药,其作为新型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人参皂苷Rd的分子式如式(Ⅰ)所示。
[0003][0004]人参皂苷Rd主要的获取方式主要是从人参属植物中提取,但人参皂苷Rd在人参属植物中的含量都比较低,而人参属植物种植存在栽培周期长、连作障碍、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等问题,有限的天然资源及人工栽培技术极大的限制了人参皂苷Rd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化学合成因使用昂贵的起始原料和繁琐的合成程序而黯然失色。因此,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微生物生产人参皂苷Rd提供了一种最有潜力的替代方法。...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其特征在于,在产原人参二醇的起始菌株ZW04BY酿酒酵母中敲除β

葡萄糖苷酶EG H 1,过表达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葡萄糖磷酸变位酶2和U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糖基转移酶Pn 1

31、糖基转移酶PnUGT53、糖基转移酶PnUGT50和原人参二醇合成酶PPDS;所述糖基转移酶PnUGT50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葡萄糖磷酸变位酶2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U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如SEQ ID NO.4所示;所述糖基转移酶Pn 1

3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所述优化后的糖基转移酶PnUGT53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原人参二醇合成酶PPDS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酿酒酵母基因组中整合过表达原人参二醇至人参皂苷Rd途径中的所有基因,包括原人参二醇合成酶PPDS、糖基转移酶PnUGT50和糖基转移酶Pn UGT53。3.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在产原人参二醇的起始菌株ZW04BY酿酒酵母中敲除β

葡萄糖苷酶EG H 1,通过PCR扩增,将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葡萄糖磷酸变位酶2和U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糖基转移酶Pn 1

31和糖基转移酶PnUGT53导入起始菌株ZW04BY,获得重组菌株1;(2)在重组菌株1的基础上,分别在组合型启动子TDH3+UAS
TEF1

CIT1

CLB2
和ADH 1启动子的控制之下,过表达密码子优化后的糖基转移酶PnUGT50和糖基转移酶PnUGT53,获得重组菌株2;(3)将来自人参的原人参二醇合成酶基因PPDS进行酵母密码子优化,串联组合型启动子TDH3+UAS
TEF1

CIT1

CLB2
和G418抗性筛选标签,一起导入起始酿酒酵母重组菌株2的δ序列位点,获得重组菌株3;(4)获得的重组菌株3在摇瓶条件下进行发酵测产,获得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具体方法为:(1.1)Y1

LKG

1基因盒重组载体构建:(1.1.1)以酵母菌株ZW04BY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LEU(Dn)+pADH1

F和LEU2

R扩增获得同源臂下游片段;(1.1.2)以质粒pHDE

Cas9为模板,采用引物KANMX+LEU(up)

F和KA NMX+HindIII

R进行PCR扩增,获得G418片段;(1.1.3)以UAS
TEF1+CIT1+CLB2
为模板,采用引物UAS+PTDH3

R和UAS+KANMX

F进行PCR扩增,获得UAS片段;(1.1.4)将获得的同源臂下游片段、G418片段、UAS片段为模板,采用引物Leu2

up

F和UAS+pTDH3

R经融合PCR扩增,获得

LKG

1基因盒;(1.1.5)LKG

1基因盒通过pEASY

Blunt Cloning Kit连接pEASY载体构建重组载体,得到Y1

LKG

1基因盒重组载体;(1.2)Y1

LKG

2基因盒重组载体构建:
(1.2.1)以Y2

EGH

3基因盒重组载体为模板,采用引物pTDH3+UAS

F和pTDH3+sPn50

R进行PCR扩增,获得启动子TDH3片段;(1.2.2)以pESC

SnyPnUGT50为模板,采用引物sPn50+EGFP

R和sPn50+pTDH3

F进行PCR扩增,获得SnyPn50片段;(1.2.3)以质粒pT4

CMV

GFP为模板,采用引物EGFP+sPnUGT50

F和EGFP+tCYC1

R进行PCR扩增,获得EGFP序列;(1.2.4)将获得的TDH3、SnyPn50、EGFP为模板,采用引物pTDH3+UAS

F和EGFP+tCYC1

R经融合PCR扩增,获得LKG

2基因盒;(1.2.5)LKG

2基因盒通过pEASY

Blunt Cloning Kit连接pEASY载体构建重组载体,得到Y1

LKG

2基因盒重组载体;(1.3)Y1

LKG

3基因盒重组载体构建:(1.3.1)以酵母菌株ZW04BY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Leu2

up

F和LE U2(up)+KANMX

R扩增同源臂上游片段Leu2

UP片段;(1.3.2)以酵母菌株BY4742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ADH1+PNUGT53

F和pADH1+LEU2(Dn)

R进行PCR扩增,获得ADH1片段;(1.3.3)以Y2

EGH

2基因盒重组载体为模板,采用引物PNUGT53+pADH1

R和tCYC1+GFP

F进行PCR扩增,获得PNUGT53片段;(1.3.4)将获得的PNUGT53、ADH1、Leu2

UP片段为模板,采用引物tC YC1+GFP

F和LEU2

R经融合PCR扩增,获得LKG

3基因盒;(1.3.5)LKG

3基因盒通过pEASY

Blunt Cloning Kit连接pEASY载体构建重组载体,得到Y1

LKG

3基因盒重组载体;(1.4)将所得的Y1

LKG

1、Y1

LKG

2和Y1

LKG

3基因盒重组载体质粒线性化一起转入起始菌株ZW04BY,获得重组菌株1;步骤(1.1.1)~(1.1.3)、(1.2.1)~(1.2.3)、(1.3.1)~(1.3.3)中PCR反应体系均为50μL:模板1μL,上游引物10mM 2μL,下游引物10mM 2μL,酶混合物25μL,去离子水补足50μL;PCR反应程序均为:94℃、5min;94℃、30S,56℃、1.5min,72℃、1min,35个循环;72℃、7min;步骤(1.1.4)、(1.2.4)、(1.3.4)中PCR反应体系均为50μL:模板1μL,上游引物10mM 2μL,下游引物10mM 2μL,酶混合物25μL,去离子水补足50μL;PCR反应程序均为:94℃、5min;94℃、30S,56℃、1.5min,72℃、1min,35个循环;72℃、7min。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人参皂苷Rd的酿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具体方法为:(2.1)Y2

EGH

1基因盒重组载体构建:(2.1.1)以酵母菌株BY4742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EGH1

UP

F和EGH1

UP+pLYS2

R进行PCR扩增,获得EGH1

UP片段;(2.1.2)以酵母菌株W303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LYS2+pADH1

R和pL YS2+EGH1

UP

F进行PCR扩增,获得pLYS2片段;(2.1.3)将获得的EGH1

UP和pLYS2片段为模板,采用引物EGH1

UP

F和LYS2+pADH1

R经融合PCR扩增,获得EGH

1基因盒;(2.1.4)EGH

1基因盒通过pEASY

Blunt Cloning Kit连接pEASY载体构建重组载体,得
到Y2

EGH

1基因盒重组载体;(2.2)Y2

EGH

2基因盒重组载体构建:(2.2.1)以酵母菌株W303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ADH1+Lys2

F和ADH1+Pn1

31

R进行PCR扩增,获得pADH1片段;(2.2.2)以三七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pn1

31+ADH1

F和Pn1

31+tPGI

R进行PCR扩增,获得Pn1

31片段;(2.2.3)以得酵母菌株W303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tPGI+Pn1

31

F和tPGI+pTEF1

R进行PCR扩增,获得tPGI片段;(2.2.4)以得酵母菌株W303基因组为模板,采用引物pTEF1+PNUGT53

F和pTEF1+tPGI

F扩增获得pTEF1片段;(2.2.5)以质粒YCplac22为模板,采用引物tCYC1+PNUGT53

F和tCYC1+tPFK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源杨生超张广辉郝冰卢迎春王益娜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