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490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由静止部分和可动部分组成,其中静止部分包括外定子和内定子,可动部分为骨架及其绕制在上面的线圈组成,其中外定子包括七个永磁体环构成、内定子包括五个永磁体环和内定子轴,每个永磁体环具有特定的充磁方向以及磁化方向长度,可动部分与静止部分之间为间隙,磁化方向长度以及间隙根据磁力需求以及运动距离确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不同外永磁体环的大小和骨架及线圈大小实现了电磁驱动装置的高出力密度,即同等体积条件下,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出力最大,克服了现有磁驱动装置的单位体积出力较小的缺陷。了现有磁驱动装置的单位体积出力较小的缺陷。了现有磁驱动装置的单位体积出力较小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适用于医学注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迅猛发展,疾病诊断、监测、采样和活体内临场手术处理越来越趋于微创和无创化,特别是对于兽用药物注射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即要求尽量减小牲畜的痛苦,要求注射药物要有速度变化,以使药物能够快速到达病灶部位,同时对于药物注射装置在体积、质量、功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的国内外注射装置大多以有针形式为主,近年来出现了微针,但是不论是普通针还是微针,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和牲畜接触,给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痛,国外MIT研制的一种目前最为先进的无针注射装置,但是该装置仅采用了一块轴向充磁的圆柱形永磁体,因此产生的磁场比较弱,而且其线圈仅利用了一小段有限轴向长度实现出力,故利用率非常低,且必须通过改变电流大小来改变针管输出的位移,由于只要线圈中通电流,针管就会受到力的作用,因此无法实现可靠性的限位;现有一种新型的无针注射装置,采用轴向充磁和径向充磁的磁体,其永磁体大小相同,且体积较大,出力密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微针注射装置以及无针注射装置中出力密度低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其为一种出力密度大的电磁驱动装置。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0005]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由静止部分和可动部分组成,其中静止部分包括外定子和内定子,可动部分为中间线圈和骨架组成;外定子包括外第一永磁体环、外第二永磁体环、外第三永磁体环、外第四永磁体环、外第五永磁体环、外第六永磁体环和外第七永磁体环,七个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其中外第一永磁体环和外第五永磁体环的内表面为N极,外表面为S极,外第三永磁体环和外第七永磁体环的内表面为S极,外表面为N极,外第二永磁体环和外第六永磁体环的左端面为N极,右端面为S极,外第四永磁体环的左端面为S极,右端面为N极;内定子包括内第一永磁体环、内第二永磁体环、内第三永磁体环、内第四永磁体环、内第五永磁体环以及内定子轴,其中五个内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均固定安装在内定子轴的外表面;可动部分由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以及连接骨架组成,其中第一骨架上绕制有第一线圈,第二骨架上绕制有第二线圈,第三骨架上绕制有第三线圈,第一骨架的轴向右侧为第二骨架,第二骨架的轴向右侧为连接骨架,连接骨架的径向外侧为第三骨架;所述可动部分的骨架放置于外定子和内定子之间。
[0006]所述的外第二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2与外第四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4以及内第二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22相等;外第一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1、外第三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3、外第七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7以及内第一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21、内第三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23、内第五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25相等。
[0007]所述的外第五永磁体环的径向高度L15为外第一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1的1.1~2.3倍。
[0008]所述的外第五永磁体环15的轴向长度为外第四永磁体环14轴向长度L14的1/3~1/2。
[0009]所述的外第六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6为外第一永磁体环的轴向长度L11的1.1~1.6倍。
[0010]所述的第一骨架上绕制的第一线圈的匝数与第二骨架上绕制的第二线圈的匝数相等,且第三骨架上绕制第三线圈的匝数为第一骨架上绕制的第一线圈的匝数的5~10倍。
[0011]所述的可动部分与内定子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2mm~0.8mm。
[0012]所述的可动部分与外定子中的外第一永磁体环、外第二永磁体环、外第三永磁体环、外第四永磁体环、外第六永磁体环、外第七永磁体环之间的径向间隙为0.2mm~0.8mm。
[0013]所述的可动部分的第三骨架与外定子中的外第五永磁体环之间的轴向间隙为10mm~15mm。
[0014]所述的内定子轴为实心结构,采用软磁材料1J50、1J22、DT4或硅钢DW270中的任意一种。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16](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外永磁体环采用不同直径大小,可以使得永磁磁场下的线圈设计优势大大发挥出来,通过设计不同线圈匝数的多线圈结构形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本电磁驱动装置的出力密度。
[0017](2)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外永磁体环和内永磁体环每个圆环的轴向长度,通过外定子的永磁体环与内定子的永磁体环之间形成磁回路,可以使得电磁驱动装置的轴向位移实现自动限位,克服了现有技术必须通过控制电流来实现限位而导致可靠性低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兽用电磁驱动装置整体结构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永磁体环和骨架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由静止部分和可动部分组成,其中静止部分包括外定子和内定子,可动部分为中间线圈和骨架组成;外定子包括外第一永磁体环11、外第二永磁体环12、外第三永磁体环13、外第四永磁体环14、外第五永磁体环15、外第六永磁体环16和外第七永磁体环17,七个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其中外第一永磁体环11和外第五永磁体环15的内表面为N极,外表面为S极,外第三永磁体环13和外第七永磁体环17的内表面为S极,外表面为N极,外第二永磁体环12和外第六永磁体环16的左端面为N极,右端面为S极,外第四永磁体环14的左端面为S极,右端面为N极;内定子包括内第一永磁体环
21、内第二永磁体环22、内第三永磁体环23、内第四永磁体环24、内第五永磁体环25以及内定子轴26,其中五个内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均固定安装在内定子轴26的外表面;可动部分由第一骨架31、第二骨架32、第三骨架33以及连接骨架34组成,其中第一骨架31上绕制有第一线圈,第二骨架32上绕制有第二线圈,第三骨架33上绕制有第三线圈,第一骨架31的轴向右侧为第二骨架32,第二骨架32的轴向右侧为连接骨架34,连接骨架34的径向外侧为第三骨架33;所述可动部分的骨架放置于外定子和内定子之间。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骨架31的轴向左侧连接有伸出轴,伸出轴轴向左侧连接安瓿瓶,伸出轴的作用是推动安瓿瓶中的药液喷出至牲畜皮肤。另外,所述的外定子和内定子在实际应用中固定到壳体中即可,由于固定方式以及壳体的结构均为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列举出。
[0022]所述的外第二永磁体环12的轴向长度L12与外第四永磁体环14的轴向长度L14以及内第二永磁体环22的轴向长度L22相等;外第一永磁体环11的轴向长度L11、外第三永磁体环13的轴向长度L13、外第七永磁体环17的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兽用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静止部分和可动部分组成,其中静止部分包括外定子和内定子,可动部分为中间线圈和骨架组成;外定子包括外第一永磁体环(11)、外第二永磁体环(12)、外第三永磁体环(13)、外第四永磁体环(14)、外第五永磁体环(15)、外第六永磁体环(16)和外第七永磁体环(17),七个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其中外第一永磁体环(11)和外第五永磁体环(15)的内表面为N极,外表面为S极,外第三永磁体环(13)和外第七永磁体环(17)的内表面为S极,外表面为N极,外第二永磁体环(12)和外第六永磁体环(16)的左端面为N极,右端面为S极,外第四永磁体环(14)的左端面为S极,右端面为N极;内定子包括内第一永磁体环(21)、内第二永磁体环(22)、内第三永磁体环(23)、内第四永磁体环(24)、内第五永磁体环(25)以及内定子轴(26),其中五个内永磁体环依次相连,均固定安装在内定子轴(26)的外表面;可动部分由第一骨架(31)、第二骨架(32)、第三骨架(33)以及连接骨架(34)组成,其中第一骨架(31)上绕制有第一线圈,第二骨架(32)上绕制有第二线圈,第三骨架(33)上绕制有第三线圈,第一骨架(31)的轴向右侧为第二骨架(32),第二骨架(32)的轴向右侧为连接骨架(34),连接骨架(34)的径向外侧为第三骨架(33);所述可动部分的第一骨架(31)、第二骨架(32)、第三骨架(33)以及连接骨架(34)放置于外定子和内定子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第二永磁体环(12)的轴向长度L12与外第四永磁体环(14)的轴向长度L14以及内第二永磁体环(22)的轴向长度L22相等;外第一永磁体环(11)的轴向长度L11、外第三永磁体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平顾晓艺
申请(专利权)人:卓优医疗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