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4853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搅拌系统。所述搅拌系统包括釜体、搅拌轴、桨叶组件、驱动组件、支撑架和扰流板,所述釜体内设有溶液腔,所述釜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与所述溶液腔相通;所述搅拌轴的一端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另一端垂向伸入所述釜体的溶液腔中;所述桨叶组件在所述搅拌轴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且所述桨叶组件位于所述溶液腔中;所述支撑架架设于所述釜体的外侧,所述扰流板在所述釜体的两个相对竖向内壁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且所述釜体两端的扰流板呈上下错开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和湿度的充分融合。能实现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和湿度的充分融合。能实现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和湿度的充分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混合搅拌
,尤其涉及一种搅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电解铜、电解锰、电解锌、电解镍、电解铝、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锌、化工制药等领域,都需要使用搅拌系统进行充分的混合。如金属电解领域中,先将金属原料制备成矿浆后装在釜体中,再在釜体中注入电解液进行电解;再采用搅拌轴搅拌浆体,以实现充分浸取,使所需的金属浸取。
[0003]现有的搅拌系统包括驱动组件、釜体和伸入釜体内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桨叶组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搅拌轴旋转,以驱动桨叶组件旋转实现搅拌。仅靠桨叶组件实现搅拌,使溶液腔靠近釜体侧壁的区域因桨叶组件不能到达而形成相对静止区域(简称盲区),该区域内金属浸取率相对较低,整体易造成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和湿度不能充分融合,降低金属回收率。如在这种情况下保证金属的回收率,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增长桨叶组件的长度,增长搅拌轴的长度,一方面,增加了桨叶组件和搅拌轴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导致驱动组件能量消耗较大,且在驱动组件选型上势必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系统,能实现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和湿度的充分融合。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搅拌系统包括釜体、搅拌轴、桨叶组件、驱动组件、支撑架和扰流板,所述釜体内设有溶液腔,所述釜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与所述溶液腔相通;所述搅拌轴的一端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另一端垂向伸入所述釜体的溶液腔中;所述桨叶组件在所述搅拌轴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且所述桨叶组件位于所述溶液腔中;所述支撑架架设于所述釜体的外侧,所述扰流板在所述釜体的两个相对竖向内壁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且所述釜体两端的扰流板呈上下错开设置。
[0006]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釜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扰流板,该扰流板在桨叶组件的旋转波流的作用下,对盲区中的溶液进行搅拌混合;且扰流板在釜体内两端为上下错开设置,使涉及的区域更广,搅拌效果更好,无需增加桨叶组件和搅拌轴的长度,保证原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提高金属浸取率,使物料在混合中酸度及温度充分融合。
[0007]优选的,多个所述桨叶组件中,其中一个位于搅拌轴的底部并靠近出料口,其余位于两端错开的扰流板的重合位置。
[0008]优选的,所述扰流板为长矩形板,其长度沿釜体的高度延伸,宽度向溶液腔的方向延伸。
[0009]优选的,所述桨叶组件包括桨叶、定位轮毂和紧固件,所述定位轮毂套装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紧固件将所述定位轮毂与搅拌轴轴向固定;所述定位轮毂的两端延伸有安装
壁,每个所述安装壁上均连接一所述桨叶。
[0010]优选的,所述桨叶靠上的一侧呈水平延伸,靠下的一侧为倾斜的斜面,该斜面使所述桨叶靠近搅拌轴的面积大于远离搅拌轴的面积。
[0011]优选的,所述搅拌轴与釜体配合部位之间设置有机械密封体。
[0012]优选的,所述釜体的底部向所述出料口倾斜的设有导流板。
[0013]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永磁电机、齿轮箱、轴承组和联轴法兰,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有机座,所述齿轮箱安装在所述机座的上端,所述齿轮箱上设有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永磁电机连接,所述输出轴竖向穿过所述机座并通过所述联轴法兰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机座之间设有所述轴承组。
[0014]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竖梁和横梁,所述竖梁位于釜体外侧的两端呈竖向布置,所述横梁在釜体的顶部将两端的所述竖梁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一、所述搅拌系统通过在釜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扰流板,该扰流板在桨叶组件的旋转波流中对桨叶组件未能达到的区域的溶液进行搅拌混合;且釜体内两端的扰流板为上下错开设置,涉及的区域更广,搅拌效果更好,无需增长桨叶组件和搅拌轴的长度,保证原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提高金属浸取率,使物料在混合中酸度计温度充分融合;
[0017]二、所述扰流板为板件结构,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0018]三、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沿釜体的高度延伸,宽度向溶液腔的方向延伸,能够依据实际的盲区的范围,对长度和宽度进行合适的设计,避免增加搅拌轴和桨叶组件的长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搅拌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1、釜体;11、溶液腔;12、进料口;13、出料口;14、导流板;2、搅拌轴;3、桨叶组件;31、桨叶;311、水平面;312、斜面;32、定位轮毂;33、紧固件;4、驱动组件;41、永磁电机;42、齿轮箱;43、轴承组;44、联轴法兰;5、支撑架;51、竖梁;52、横梁;53、机座;6、扰流板;7、机械密封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系统包括釜体1、搅拌轴2、桨叶组件3、驱动组件4、支撑架5、扰流板6和机械密封体7。
[0023]所述釜体1为封闭的结构,其内部设有溶液腔11。所述釜体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12,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13,所述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上均设有能打开或关闭的阀门。所述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均与所述溶液腔11相通。所述釜体1的底部向所述出料口13倾斜的设有导流板14。
[0024]所述支撑架5包括竖梁51、横梁52和机座53。所述竖梁51的高度高于釜体1的高度。
所述竖梁51位于釜体1外侧的两端呈竖向布置。同时,依据釜体1的尺寸,将同侧的竖梁51的数量设计为合适。所述横梁52在釜体1的顶部将两端的所述竖梁51连接。所述横梁52与竖梁5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横梁52与釜体1的顶部之间存在有间隙。所述机座53设置在横梁52的上端,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筒。所述机座53内部设有用于安装轴承组43的轴承孔,所述轴承孔上下共设置有两个。
[0025]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永磁电机41、齿轮箱42、轴承组43和联轴法兰44。所述齿轮箱42为大扭力工业齿轮箱,其安装在所述机座53的上端,所述齿轮箱42上设有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永磁电机41连接,所述输出轴竖向穿过所述机座53并通过所述联轴法兰44与所述搅拌轴2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机座53的轴承孔之间设有所述轴承组43,所述轴承组43上下共设有两个。
[0026]所述搅拌轴2竖向穿过釜体1的顶板并伸入至溶液腔11中。所述搅拌轴2与釜体1的顶板之间设有机械密封体7。机械密封体7为一对垂直于搅拌轴2的轴线端面在流体压力和补偿机构弹力(或磁力)的作用下以及辅助密封的配合下保持贴合且相对滑动所构成的防止流体泄漏的装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系统,包括釜体、搅拌轴、桨叶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釜体内设有溶液腔,所述釜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与所述溶液腔相通;所述桨叶组件在所述搅拌轴上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且所述桨叶组件位于所述溶液腔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和扰流板,所述支撑架架设于所述釜体的外侧,所述搅拌轴的一端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另一端垂向伸入所述釜体的溶液腔中;所述扰流板在所述釜体的两个相对竖向内壁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且所述釜体两端的扰流板呈上下错开设置;所述桨叶组件包括桨叶、定位轮毂和紧固件,所述定位轮毂套装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紧固件将所述定位轮毂与搅拌轴轴向固定;所述定位轮毂的两端延伸有安装壁,每个所述安装壁上均连接一所述桨叶;所述桨叶靠上的一侧呈水平延伸,靠下的一侧为倾斜的斜面,该斜面使所述桨叶靠近搅拌轴的面积大于远离搅拌轴的面积;所述安装壁倾斜设置,使所述桨叶安装后的结构也为倾斜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桨叶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格美环保新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