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68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堆,所述电堆端板包括:外壳本体和嵌套主体;外壳本体上设有第一歧管容纳槽和第二歧管容纳槽;第一歧管容纳槽和第二歧管容纳槽从厚度方向贯穿外壳本体;嵌套主体包括:绝缘板,第一歧管组件和第二歧管组件;第一歧管组件和第二歧管组件分别对应嵌套至第一歧管容纳槽和第二歧管容纳槽内,且与绝缘板连接;绝缘板位于外壳本体的背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改善燃料电池堆的端部单体电池电压偏低的问题。部单体电池电压偏低的问题。部单体电池电压偏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堆。

技术介绍

[0002]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的能源转换装置,其反应产物只有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污染、零排放要求。
[0003]燃料电池电堆为多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某一单体电池电压过低会影响燃料电池电堆的整体性能。单体电池性能的高低对燃料电池电堆的整堆稳定性和单体电池一致性的下降影响较大,在燃料电池电堆运行过程中,性能最低的单体电池性能会持续下降甚至反极耐久损耗明显,因此燃料电池电堆整体寿命也由性能最低的单体电池决定,总的来说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受限于整堆中性能最差的单体电池。
[0004]现有的电堆端板的结构设计一般考虑机械强度、防水防尘和绝缘等因素,其中,机械强度设计主要考虑电堆在封装力的影响下会出现较大形变导致压装力不均匀,从而导致燃料电池电堆的电压分布不均匀,易产生堵水等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考虑压力沿燃料电池电堆的表面传递基本恒定。但该设计未能充分考虑电堆端板的歧管对电堆堆芯内部气体分布均一性的影响及对位于电堆端部的单体电池(简称端部单体电池)进气量的影响,此设计上的不合理或会导致端部单体电池的进气量相较于位于电堆中部的单体电池更小,因此导致端部单体电池电压偏低,因此影响燃料电池电堆的整堆电压一致性,严重情况可能存在烧堆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堆,实现改善燃料电池堆的端部单体电池电压偏低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电堆端板,包括:外壳本体1和嵌套主体2;所述外壳本体1包括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反的背面,所述外壳本体1上设有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第二歧管容纳槽21;所述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所述第二歧管容纳槽21从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外壳本体1;所述嵌套主体2包括:绝缘板22,第一歧管组件2a和第二歧管组件2b;所述第一歧管组件2a和所述第二歧管组件2b分别对应嵌套至所述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所述第二歧管容纳槽21内,且与所述绝缘板22连接;所述绝缘板22位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
[0008]可选地,还包括:加强筋3,其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的正面上。
[0009]可选地,若干个安装孔4,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的边缘上,若干个所述安装孔4沿所述外壳本体1周向且间隔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设有容置槽,其与所述绝缘板22相匹配,所述绝缘板22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后,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为平坦的表面。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歧管组件2a包括:氢气进口歧管7、冷却液进口歧管6和空气出口
歧管5;所述氢气进口歧管7的管径D7,从正面至背面逐渐扩大;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的管径D6,从正面至背面逐渐扩大;所述空气出口歧管5的管径D5,从正面至背面逐渐减小。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歧管组件2b包括:氢气出口歧管8、冷却液出口歧管9和空气进口歧管10;所述空气进口歧管10的管径D10,从正面至背面逐渐扩大;所述冷却液出口歧管9的管径D9,从正面至背面逐渐减小;所述氢气出口歧管8的管径D8,从正面至背面逐渐减小。
[0013]可选地,所述氢气进口歧管7的管径D7的最大值小于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的管径D6的最小值,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的管径D6的最大值小于所述空气出口歧管5的管径D5的最小值。
[0014]可选地,氢气通过所述氢气进口歧管7进入电堆堆芯,之后通过所述氢气出口歧管8排出;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进入电堆堆芯,之后通过所述冷却液出口歧管9排出;空气通过所述空气进口歧管10进入电堆堆芯,之后通过所述空气出口歧管5排出。
[0015]可选地,所述氢气进口歧管7、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和所述空气出口歧管5一体化设置;所述氢气出口歧管8、所述冷却液出口歧管9和所述空气进口歧管10一体化设置。
[0016]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电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电堆端板,电堆壳体14,所述电堆堆芯12设置在所述电堆壳体14内部;所述电堆壳体14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电堆端板上的安装孔4匹配的盲孔,通过螺栓15贯穿所述安装孔4,且停留在所述盲孔内,以将所述电堆端板固定在所述电堆壳体14的端部上;所述电堆端板与所述电堆壳体14之间设有密封圈11。
[0017]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堆端板,其靠近所述端部单体电池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堆端板是一种嵌套结构的电堆端板设计,包括相互嵌套设置的外壳本体、嵌套主体2或者是嵌套注塑绝缘部分。由此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电堆端板不仅可集成绝缘板提供良好的绝缘性能并且一定程度上提供均匀压力,而且可改善端部单体电池进气量,从而提升端部单体电池性能改善电堆整体电压一致性,并且嵌套结构可有效减少端板与绝缘板之间的漏气风险。
[0019]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直径的端板歧管进出口的方式改善流体歧管内分配均匀性,没有引入额外的用于流体分配的装置,结构简单,方便实施。即第一歧管组件2a和第二歧管组件2b在电堆运行过程中对入堆流体进行二次分配,对端部进气量明显增加,从而改善歧口端单电池性能,进而改善电堆电压一致性。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外壳本体用于电堆壳体的封装及封装力均衡,包含氢气、空气和冷却液的进出口,可为电堆堆芯(多个单电池构成堆芯整体,单电池由极板和MEA构成,堆芯外有壳体,歧口端板与堆芯及壳体都有连接)提供反应所需的以上三种介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堆端板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堆端板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堆端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所示的电堆端板的沿A

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3所示的电堆端板的沿B

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堆端板的嵌套主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堆端板的嵌套主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料电池电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堆端板及燃料电池电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本体(1)和嵌套主体(2);所述外壳本体(1)包括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反的背面,所述外壳本体(1)上设有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第二歧管容纳槽(21);所述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所述第二歧管容纳槽(21)从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外壳本体(1);所述嵌套主体(2)包括:绝缘板(22),第一歧管组件(2a)和第二歧管组件(2b);所述第一歧管组件(2a)和所述第二歧管组件(2b)分别对应嵌套至所述第一歧管容纳槽(20)和所述第二歧管容纳槽(21)内,且与所述绝缘板(22)连接;所述绝缘板(22)位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3),其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的正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若干个安装孔(4),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的边缘上,若干个所述安装孔(4)沿所述外壳本体(1)周向且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设有容置槽,其与所述绝缘板(22)相匹配,所述绝缘板(22)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后,所述外壳本体(1)的背面为平坦的表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歧管组件(2a)包括:氢气进口歧管(7)、冷却液进口歧管(6)和空气出口歧管(5);所述氢气进口歧管(7)的管径D7,从正面至背面逐渐扩大;所述冷却液进口歧管(6)的管径D6,从正面至背面逐渐扩大;所述空气出口歧管(5)的管径D5,从正面至背面逐渐减小。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堆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歧管组件(2b)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龙王燊冯帝文姜远坤周思宇钮赛宋永平蒋永伟周道武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氢能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