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孢木霉W1、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14115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棘孢木霉W1、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所述的棘孢木霉W1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12。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棘孢木霉W1兼具耐盐和促生两个优势。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表明:该菌株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品质,促进植物生长,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和pH值,还能够改良盐碱地。还能够改良盐碱地。还能够改良盐碱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棘孢木霉W1、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
,特别是涉及棘孢木霉W1、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土壤盐碱化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显著障碍因子,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耕地资源日趋紧缺,人们开始关注各种可转化的土地资源。鉴于盐碱土多分布于地势平坦地区,土层深厚,是极具潜力的耕地资源。因此,盐碱土改良和利用等相关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0003]微生物生物有机肥或菌剂的施用可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有利于水土保持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同时能够降低土壤的盐度及pH,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在运用微生物改良措施修复盐碱土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运用微生物手段对盐碱土高效、合理改良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004]木霉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巨大农业开发应用前景的有益真菌。有些木霉能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具有多种拮抗作用。同时有些木霉,在盐胁迫条件下,可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降低盐胁迫对植物的不良影响,从而缓解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抑制。目前兼具耐盐和促生的木霉,并将其制成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现有技术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棘孢木霉W1、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棘孢木霉W1提高植物耐盐性的同时,还能促进植物生长。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W1,所述的棘孢木霉W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312。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的有效成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棘孢木霉W1和/或所述棘孢木霉W1的代谢产物。
[0009]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中棘孢木霉W1的有效活菌含量≥8.3
×
107CFU
·
g
‑1。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棘孢木霉W1接种到麦粒混合物培养基扩大培养,得到棘孢木霉W1混合物;
[0011]对棘孢木霉W1混合物进行浅盘培养,得到微生物菌剂;
[0012]所述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得微生物菌剂与普通有机肥按照质量比1:(6~11)的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生物有机肥。
[0013]优选的,所述扩大培养的时间为3~4d,温度为25~28℃;在进行扩大培养时,棘孢木霉W1的接种量为1~3块菌苔;
[0014]所述浅盘培养的时间为7~10d,温度为25~28℃,光照时间为8h~12h,黑暗时间为12h~16h。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的棘孢木霉W1或所述的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在(1)~(3)中一项或几项中的应用,
[0016](1)提高植物耐盐性;
[0017](2)促进植物生长;
[0018](3)改善土壤。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提高植物耐盐性和/或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微生物菌剂稀释500~1000倍后喷施于植物表面。
[0020]优选的,所述喷施次数为2~3次;在喷施时,稀释后的微生物菌剂的每次喷施量为0.8~1.2L/处理。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改善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生物有机肥施于土壤。
[0022]优选的,所述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方式为作为底肥,施用次数为1次;每次施用时的施用量为6000kg/公顷~9000kg/公顷。
[0023]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W1,所述的棘孢木霉W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312。本专利技术所述棘孢木霉W1兼具耐盐和促生两个优势。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表明:该菌株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品质,促进植物生长,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和pH值,还能够改良盐碱地。
[0024]生物保藏证明
[0025]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W1在2022年09月0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312。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7]图1为实施例1中棘孢木霉W1在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28]图2为实施例1中绿色木霉LX

132在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29]图3为实施例1中棘孢木霉W1在50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30]图4为实施例1中绿色木霉LX

132在50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31]图5为实施例1中棘孢木霉W1在75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32]图6为实施例1中绿色木霉LX

132在750mmol
·
L
‑1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0033]图7为实施例2中棘孢木霉W1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7天正面及背面照片;
[0034]图8为实施例2中棘孢木霉W1在PDA培养基上28℃插片培养3天分生孢子梗及孢子形态;
[0035]图9为实施例3中棘孢木霉W1的ITS基因系统发育树;
[0036]图10为实施例3中棘孢木霉W1的TEF1基因系统发育树;
[0037]图11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棘孢木霉W1菌剂;
[0038]图12为实施例5中不同处理的青菜株高和根长;
[0039]图13为生物有机肥的制备现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W1,所述的棘孢木霉W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312。棘孢木霉W1的菌丝体生长快,匍匐状,平展,菌落较大近圆形,绿色,表面紧密似毯状、边缘白色絮状,大量产生孢子如图7所示;棘孢木霉W1在PDA培养基上插片培养3d,分生孢子梗有隔膜,垂直对生分枝,顶枝尖端细削,微弯,尖端生分生孢子团,7~12
×
3~3.5μm;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光滑、浅色至绿色,2.5~4.5
×
2~4μm,如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棘孢木霉W1的ITS的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W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棘孢木霉W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312。2.一种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的有效成分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孢木霉W1和/或所述棘孢木霉W1的代谢产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中棘孢木霉W1的有效活菌含量≥8.3
×
107CFU
·
g
‑1。4.权利要求2或3所述微生物菌剂或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棘孢木霉W1接种到麦粒混合物培养基扩大培养,得到棘孢木霉W1混合物;对棘孢木霉W1混合物进行浅盘培养,得到微生物菌剂;所述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得微生物菌剂与普通有机肥按照质量比1:(6~11)的比例进行混合,得到生物有机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丽金树权朱诗君汪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