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3076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38
公开了一种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包括承载装置、设于承载装置上的循环回路。循环回路包括:器官盒、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管路组件,入口端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连接件设在器官盒上,具有位于器官盒外的第一端子及位于器官盒内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用于出口端连接,第二端子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动力装置连接在管路组件上,用于为液体在循环回路与供体器官之间的流动提供动力。第一端子上设有位于循环回路重力势能最高处的排气口。气口。气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210031671.9,申请日为2022年1月12日,专利技术名称为“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

技术介绍

[0003]随着体外循环系统的发展,离体器官在体外的转运平台技术越来越成熟,针对不同器官的体外维持和转运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保持供体器官的活性,使得供体器官维持正常状态。所述正常状态是指供体器官能维持独立的生理机能。以心脏为例,心脏能够保持在跳动状态。即使心脏在保存或者转运过程中位于供体外,可使得供体器官与体内保持为相同或接近的生理机能。
[0004]传统的器官转运多通过冷藏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冷保存,通过低温降低或延缓器官的代谢速度来延长器官的存活时间。但是,低温和离体状态而引发的血液、氧气等养分的缺乏,对器官的伤害有时是不可逆的。
[0005]逐渐取代上述传统方式的器官转运平台,企图为离体器官提高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在器官转运过程中为其提供血液灌注。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排出灌注管路中的气体,一直是困扰行业的痛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尽可能还原离体器官在体内状态下的生存环境和排气效果好的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及排气方法。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包括:承载装置、设于承载装置上的循环回路。循环回路包括:用于收容供体器官的器官盒,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管路组件,设在器官盒上的连接件,设在管路组件上的血袋、动力装置、氧合器和调温装置。
[0008]管路组件的入口端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连接件具有位于器官盒外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器官盒内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用于与管路组件的出口端连接,第二端子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血袋具有进口接头和出口接头,管路组件包括连通出口接头与第一端子的第一流道、用于连通进口接头与供体器官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背离血袋的端部构成所述出口端,第二流道背离血袋的端部构成所述入口端。动力装置用于为液体在循环回路与供体器官之间的流动提供动力,氧合器用于氧合流经的血液,调温装置用于调节流经的血液温度。第一端子上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位于循环回路重力势能的最高处。
[0009]优选地,动力装置包括马达、与马达可拆卸地接合的泵头。泵头包括泵壳、收纳在泵壳中且可被马达驱动旋转以为液体流动提供动力的叶轮。泵壳具有进口接头和出口接头,出口接头高于进口接头。
[0010]优选地,出口接头与泵壳的交点位于泵壳重力势能的最高处。
[0011]优选地,叶轮可被驱动围绕一穿过进口接头的中轴线旋转,动力装置倾斜设于承载装置上,进口接头倾斜向上,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5
°
~85
°
之间。
[0012]优选地,连接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设在器官盒上,包括第一端子、第三端子。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可分离的接合,包括第二端子、第四端子。第四端子可操作地与第三端子插接配合,第三端子为母头,第四端子为公头。
[0013]优选地,连接件还包括锁紧螺母,设在第三和第四端子之一上,用于在第三和第四端子附接在一起时与第三和第四端子之另一螺纹连接,以使第三和第四端子保持固定。
[0014]优选地,连接件还包括密封件,设在第三端子内壁和/或第四端子外壁。更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接头贯穿器官盒的壁,且与器官盒的壁之间密封设置。
[0015]优选地,第二接头的外侧壁上设有位于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第一止挡,第一止挡用于在供体器官的血管向第二端子上套接时对血管进行止挡限位。
[0016]优选地,第一止挡上设有至少两个凹口,第一止挡位于两个凹口之间的部分形成供线绕过的挂接部。
[0017]优选地,挂接部上设有大致朝向第四端子方向延伸的第二止挡,第二止挡与第二接头的外壁间隔。
[0018]优选地,血袋还设有位于顶部的排气接口和位于底部的回收接头,血袋内设有回收管,回收管的下端连接回收接头,上端穿设在排气接口中。回收管的上端与排气接口之间形成排液通道。
[0019]优选地,调温装置至少包括包裹在第一流道位于氧合器与动力装置之间的第一连接管部分外壁的第一调温套管、包裹在第一流道位于氧合器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连接管部分外壁的第二调温套管、设在第一调温套管中的第一调温元件、设在第二调温套管中的第二调温元件。优选地,第一调温套管的长度介于0.3~1m,第二调温套管的长度介于0.3~1m。
[0020]优选地,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检测单元,设于管路组件上,位于氧合器与第一端子之间,用于检测进入供体器官前的血液的流速和/或压力值。第二检测单元,设于管路组件上,位于器官盒与进口接头之间,用于检测流出供体器官后的血液的流速和/或压力值。
[0021]进一步地,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取样单元,设于管路组件上,用于获取进入供体器官前的管路组件内的血液样本和/或向管路组件注射药液。第二取样单元,设于管路组件上,用于获取流出供体器官后的管路组件内的血液样本和/或向管路组件注射药液。
[0022]优选地,第一取样单元包括设在第一流道上并位于氧合器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一取样口、连通第一取样口与第二流道的第一取样管、设在第一取样管上的第一取样装置。第一取样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用于取样的第一取样接口,进一步还包括一个用于向第一取样管中注射药液的第一注射接口。
[0023]优选地,第二取样单元包括设在第二流道上并位于器官盒与进口接头之间的第二取样口、连通第二取样口与第一取样管的第二取样管、设在第二取样管上的第二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用于取样的第二取样接口,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向第二取样管中注射药液的第二注射接口。
[0024]优选地,器官盒包括用于盛放供体器官的壳体、与壳体可拆分连接的覆盖组件。覆盖组件包括可拆卸的盖合壳体的开口端的盖体、位于盖体与壳体之间的包裹件。包裹件包
括中空的框架、设在框架上的覆膜。框架可操作的嵌设在壳体的开口端,覆膜可操作的包裹供体器官并至少部分的填充供体器官与壳体之间的空置空间。
[0025]优选地,壳体内侧的底部设有柔性的缓冲层。
[0026]优选地,承载装置包括可移动的小车、设在小车上的支撑面板。器官盒设于支撑面板上,小车在支撑面板下方形成容置空间。小车上设有围板以及转动设在围板上以可操作地盖合器官盒的顶盖,支撑面板的边沿处设有朝向围板方向延伸的隔血翻边。隔血翻边上端与围板下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大于5mm。
[0027]优选地,器官盒通过托架设于支撑面板上,托架的上表面倾斜设置,具有一高位端和一低位端,器官盒设于托架的上表面。器官盒的下表面设有卡钩和限位凸块,托架的上表面设有靠近高位端且用于供卡钩配合的挂接部和靠近低位端且用于与限位凸块配合的配合部。卡钩与挂接部的截面呈部分圆弧状,卡钩具有围绕挂接部转动的自由度,配合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血器官转运平台,包括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包括:器官盒,用于收容供体器官;管路组件,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连接件,设在所述器官盒上,具有位于所述器官盒外的第一端子,以及位于所述器官盒内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用于与所述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用于与供体器官连接;血袋,设在所述管路组件上,具有进口接头和出口接头;所述管路组件包括:连通所述出口接头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流道、用于连通所述进口接头与供体器官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背离血袋的端部构成所述出口端,所述第二流道背离血袋的端部构成所述入口端;动力装置,连接在所述管路组件上,用于为液体在所述循环回路与供体器官之间的流动提供动力;第一取样单元,设于所述管路组件上,用于获取进入所述供体器官前的所述管路组件内的血液样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血器官转运平台,所述循环回路还包括氧合器,所述氧合器设于所述管路组件上,并位于所述动力装置与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取样单元包括:设在所述第一流道上的第一取样口、连通所述第一取样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取样管、设在所述第一取样管上的第一取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取样口位于所述氧合器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取样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用于取样的第一取样接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血器官转运平台,所述第一取样装置还包括一个第一注射接口,所述第一注射接口用于向所述第一取样管中注射药液。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血器官转运平台,所述第二流道包括:位于所述器官盒内的第三连接管、设于所述器官盒的壁上的接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翊凡汪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