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08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属于安全网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张紧支架,所述张紧支架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板,两个所述L型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冲击箱,所述冲击箱的底部设置有铅球,所述冲击箱与所述L型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张紧支架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网本体,所述安全网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对其进行固定张紧的螺杆机构,所述冲击箱的一侧设置有对铅球进行拉伸的收束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螺杆机构、挤压条、锁紧螺栓以及阻尼垫的配合作用下,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安全网本体的两端进行固定,并且可以对固定后的安全网本体进行张紧,防止在测试时安全网本体较为松垮,缓冲性较高,使得试验数据较为不精。数据较为不精。数据较为不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安全网检测
,具体讲是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安全网,必须通过耐冲击试验才能投入使用,进行耐冲击试验时需要把安全网悬空平放固定,让后从高处释放一根试验球,试验球自由下落冲击安全网,模拟人从高处坠落的情况,根据安全网的破坏程度来判断质量是否及格。
[0003]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 212646035 U的专利文献提供了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该装置将安全网测试架和冲击架结构结合在一起,安全网测试架的尺寸可调,并配备了大尺寸安全网系网操作台和安全栅栏,具有占用面积小,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的特点,但其并不具备对安全网进行张紧的功能,导致在测试时安全网较为松垮,缓冲性较高,使得试验数据较为不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包括:张紧支架,所述张紧支架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板,两个所述L型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冲击箱,所述冲击箱的底部设置有铅球,所述冲击箱与所述L型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张紧支架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网本体,所述安全网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对其进行固定张紧的螺杆机构,所述冲击箱的一侧设置有对铅球进行拉伸的收束机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螺杆机构包括移动杆、移动块、双向螺杆、第一锥齿轮、双轴电机以及第二锥齿轮,所述安全网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均与所述张紧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张紧支架且延伸至第一锥齿轮处,所述第一锥齿轮分别与所述双向螺杆固定连接,所述张紧支架靠近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均固定于所述双轴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杆的内部均设置有挤压条,所述挤压条的顶部均匀设置有数量为四个的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的底部均贯穿所述挤压条且延伸至移动杆处,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挤压条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移动杆螺纹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挤压条以及移动杆靠近所述安全网本体处均设置有阻尼垫,所述阻尼垫分别与所述挤压条以及移动杆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收束机构包括电机、收束轮以及连接绳,所述冲击箱的一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冲击箱且延伸至收束轮处,所述收束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收束轮的外表面缠绕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所述收束轮
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与所述铅球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的两侧均设置有相适配的定位轮,所述定位轮的圆心均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均与所述冲击箱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L型固定板的转角处均设置有三角板,所述三角板分别与所述L型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0013]其一:通过设置的螺杆机构、挤压条、锁紧螺栓以及阻尼垫的配合作用下,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安全网本体的两端进行固定,并且可以对固定后的安全网本体进行张紧,防止在测试时安全网本体较为松垮,缓冲性较高,使得试验数据较为不精。
[0014]其二:通过设置的收束机构、定位轮以及转轴的配合作用下,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铅球进行限位,使得铅球每次的坠落位置均位于安全网本体的中心处,进而提高了试验数据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张紧支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移动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收束轮与电机输出端连接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定位轮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张紧支架;2、L型固定板;3、冲击箱;4、铅球;5、安全网本体;6、螺杆机构;7、收束机构;8、移动杆;9、移动块;10、双向螺杆;11、第一锥齿轮;12、双轴电机;13、第二锥齿轮;14、挤压条;15、锁紧螺栓;16、阻尼垫;17、电机;18、收束轮;19、连接绳;20、定位轮;21、转轴;22、三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如图1

图6所示,包括:张紧支架1,张紧支架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板2,两个L型固定板2之间设置有冲击箱3,冲击箱3的底部设置有铅球4,冲击箱3与L型固定板2固定连接,张紧支架1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网本体5,安全网本体5的两侧均设置有对其进行固定张紧的螺杆机构6,冲击箱3的一侧设置有对铅球4进行拉伸的收束机构7,可以对安全网本体5的两端进行固定,并且可以对固定后的安全网本体5进行张紧,防止在测试时安全网本体5较为松垮,缓冲性较高,使
得试验数据较为不精。
[0026]在有的技术方案中,螺杆机构6包括移动杆8、移动块9、双向螺杆10、第一锥齿轮11、双轴电机12以及第二锥齿轮13,安全网本体5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杆8,移动杆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块9,移动块9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10,双向螺杆10的一端均与张紧支架1转动连接,双向螺杆10的另一端均贯穿张紧支架1且延伸至第一锥齿轮11处,第一锥齿轮11分别与双向螺杆10固定连接,张紧支架1靠近第一锥齿轮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12,双轴电机1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锥齿轮13,第二锥齿轮13分别与第一锥齿轮11啮合,第二锥齿轮13均固定于双轴电机12输出端的外表面,启动双轴电机12,双轴电机12的输出端带动两侧的第二锥齿轮13,第二锥齿轮13带动第一锥齿轮11,第一锥齿轮11带动双向螺杆10,由于双轴螺杆10两端外表面的螺纹相反,并且通过张紧支架1的配合,使得两个移动块9反向移动,移动块9移动的同时带动移动杆8,进而对固定后的安全网本体5进行张紧,防止在测试时安全网本体5较为松垮,缓冲性较高,使得试验数据较为不精。
[0027]在有的技术方案中,移动杆8的内部均设置有挤压条14,挤压条14的顶部均匀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张紧支架(1),所述张紧支架(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固定板(2),两个所述L型固定板(2)之间设置有冲击箱(3),所述冲击箱(3)的底部设置有铅球(4),所述冲击箱(3)与所述L型固定板(2)固定连接,所述张紧支架(1)的内部设置有安全网本体(5),所述安全网本体(5)的两侧均设置有对其进行固定张紧的螺杆机构(6),所述冲击箱(3)的一侧设置有对铅球(4)进行拉伸的收束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机构(6)包括移动杆(8)、移动块(9)、双向螺杆(10)、第一锥齿轮(11)、双轴电机(12)以及第二锥齿轮(13),所述安全网本体(5)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杆(8),所述移动杆(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块(9),所述移动块(9)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10),所述双向螺杆(10)的一端均与所述张紧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10)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张紧支架(1)且延伸至第一锥齿轮(11)处,所述第一锥齿轮(11)分别与所述双向螺杆(10)固定连接,所述张紧支架(1)靠近所述第一锥齿轮(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12),所述双轴电机(1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锥齿轮(13),所述第二锥齿轮(13)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1)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13)均固定于所述双轴电机(12)输出端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网耐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8)的内部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婷陈育彪郑泽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建协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