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80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永磁体、第一导磁板、第二导磁板、第一导磁板盖板和第二导磁板盖板;动触头设置在静触头上方位于跑弧通道一端,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分别设置在跑弧通道两侧,且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两侧均设有永磁体用于形成三维强力磁场分布,第一导磁板盖板设置在第一导磁板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第二导磁板盖板设置在第二导磁板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通过在动静触头及跑弧通道两侧的导磁板两个面上分别设置永磁体,在动静触头及跑弧通道区域产生正向驱动交流或双向直流电弧向远离动触头和静触头方向运动的三维强力磁场分布,有利于加强对电弧的控制。电弧的控制。电弧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开关电弧是低压开关电器在分断故障电流时在开关内部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高温、导电的气体,如能快速驱动电弧从开关电器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间转移至金属栅片灭弧室内,则能更好地保护触点及开关机构,避免过度烧蚀,从而提升开关电器的电气寿命和分断能力。由于开关电弧具有导体和流体的双重特性,因此可以通过电磁场和气流场来控制,因而如何加强正向驱动电弧向灭弧室运动的电磁场和气流场、抑制反向的电磁场和气流场作用,则成为本领域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增强型的外加三维引弧磁场结构,能实现对交流和双向直流电流的强力磁场驱动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型的外加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实现对交流和双向直流电流的强力磁场驱动作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永磁体、第一导磁板、第二导磁板、第一导磁板盖板和第二导磁板盖板;动触头设置在静触头上方位于跑弧通道一端,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分别设置在动触头、静触头及跑弧通道两侧,且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两侧均设有永磁体用于形成三维强力磁场分布,第一导磁板盖板设置在第一导磁板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第二导磁板盖板设置在第二导磁板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
[0006]优选地,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永磁体组、第二永磁体组、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第三永磁体组设置在第一导磁板靠近跑弧通道一侧,位于第一导磁板与第一导磁板盖板之间,第一永磁体组设置在第一导磁板的另一侧;第四永磁体组设置在第二导磁板靠近跑弧通道一侧,位于第二导磁板与第二导磁板盖板之间,第二永磁体组设置在第二导磁板的另一侧,且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靠近动触头和静触头设置。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磁板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导磁板的第一壁面面向动触头、静触头所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一导磁板的第二壁面背向动触头、静触头所形成的平面。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组与第二壁面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所述第三永磁体组与第一壁面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磁板包括第三壁面和第四壁面,所述第二导磁板的第三壁面面向所述动触头、静触头所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导磁板的第四壁面背向所述动触头、静触头所形成的平面。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永磁体组与第四壁面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所述第四永
磁体组与第三壁面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组、第二永磁体组、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均包括N极和S极,所述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的同极性面相对设置,且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的同极性面平行或夹角不超过180
°
;所述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的同极性面相对设置,且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的同极性面平行或夹角不超过180
°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组面向第一导磁板的极性与第三永磁体组面向所述第一导磁板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永磁体组面向所述第二导磁板的极性与所述第四永磁体组面向所述第二导磁板的极性相同。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组、第二永磁体组、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均为一片永磁体或多片永磁体的叠加,多片永磁体叠加时多片永磁体的极性相同。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的磁性、尺寸、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永磁体组和第四永磁体组的磁性、尺寸、结构相同。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结构方案,通过在动触头、静触头及跑弧通道两侧的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永磁体的方式,在动触头、静触头及跑弧通道区域产生正向驱动交流或双向直流电弧向远离动触头和静触头方向运动的三维强力磁场分布,有利于加强对电弧的控制,实现对交流和双向直流电流的强力磁场驱动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本技术实施例1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18]图2本技术实施例1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正视图示意图;
[0019]图3本技术实施例1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的触头系统与灭弧室示意图,其中(a)为触头系统;(b)为灭弧室示意图;
[0020]图4本技术实施例2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21]图5本技术实施例3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22]图6本技术实施例4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23]图7本技术实施例5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24]图8本技术实施例6的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俯视图示意图。
[0025]其中:1

动触头;2

静触头;3

第一永磁体组;4

第二永磁体组;5

第三永磁体组;6

第四永磁体组;7

第一导磁板;701

第一壁面;702

第二壁面;8

第二导磁板;801

第三壁面;802

第四壁面;9

第一导磁板盖板;10

第二导磁板盖板;11

金属栅片灭弧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

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永磁体、第一导磁板(7)、第二导磁板(8)、第一导磁板盖板(9)和第二导磁板盖板(10);动触头(1)设置在静触头(2)上方位于跑弧通道一端,第一导磁板(7)和第二导磁板(8)分别设置在动触头(1)、静触头(2)及跑弧通道两侧,且第一导磁板(7)和第二导磁板(8)两侧均设有永磁体用于形成三维强力磁场分布,第一导磁板盖板(9)设置在第一导磁板(7)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第二导磁板盖板(10)设置在第二导磁板(8)上的永磁体与动触头(1)和静触头(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永磁体组(3)、第二永磁体组(4)、第三永磁体组(5)和第四永磁体组(6);第三永磁体组(5)设置在第一导磁板(7)靠近跑弧通道一侧,位于第一导磁板(7)与第一导磁板盖板(9)之间,第一永磁体组(3)设置在第一导磁板(7)的另一侧;第四永磁体组(6)设置在第二导磁板(8)靠近跑弧通道一侧,位于第二导磁板(8)与第二导磁板盖板(10)之间,第二永磁体组(4)设置在第二导磁板(8)的另一侧,且第一永磁体组(3)和第二永磁体组(4)靠近动触头(1)和静触头(2)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板(7)包括第一壁面(701)和第二壁面(702);所述第一导磁板(7)的第一壁面(701)面向动触头(1)、静触头(2)所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一导磁板(7)的第二壁面(702)背向动触头(1)、静触头(2)所形成的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体组(3)与第二壁面(702)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所述第三永磁体组(5)与第一壁面(701)接触或存在不大于5mm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强型三维引弧磁场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泉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零壹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