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03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和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设有推进支撑板,在第二中底与推进支撑板之间形成缓冲孔,缓冲孔设置在所述足弓部,缓冲孔从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所述缓冲孔中设有多个减震块,多个减震块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排布,多个减震块将所述缓冲孔分隔成多个缓冲小孔,减震块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中底衔接,减震块的上端抵压在所述推进支撑板的下表面。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后,通过在缓冲孔设置减震块,保证推进支撑板的稳定性,在推进支撑板回弹时,受压的减震块也辅助推进支撑板复位,提升鞋底整体的回弹性能。提升鞋底整体的回弹性能。提升鞋底整体的回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

技术介绍

[0002]跑鞋,例如马拉松跑鞋中加入碳纤维板,借助碳纤维板的刚性和回弹性,能够起到助推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跑者的青睐。碳板的加入,在提升助推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地驾驭鞋子,也增加了鞋底的不稳定性,另外也会使得鞋底重量增加,缓冲性能有所下降。为此,在授权公告号CN217407962U,名称为“一种碳板悬空跑鞋鞋底”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碳板悬空跑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和复合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设有碳板,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鞋底本体于前掌部与后跟部之间形成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所述碳板从前掌部延伸至后跟部,所述碳板对应所述足弓部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二中底对应所述碳板设置加强筋的位置形成缓冲孔,缓冲孔从所述第二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所述碳板于所述后跟部设有镂空孔,所述碳板于镂空孔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第一支撑片贴靠在所述第二中底的内侧,第二支撑片贴靠在所述第二中底的外侧。
[0003]上述专利中的鞋底,在碳板与第二中底之间形成缓冲孔,能够增加碳板的活动空间,提升缓冲性能,虽然设置了加强筋,但是加强筋主要用于提升碳板的抗扭转性能,如果碳板过度向下弯折或者过快地向下弯折,则会影响鞋底的稳定性,增加碳板破坏的风险。/>[0004]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稳定、缓震和回弹性能更好的新型足弓缓震鞋底。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和复合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设有推进支撑板,推进支撑板的硬度大于中底的硬度,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鞋底本体于前掌部与后跟部之间形成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在第二中底与推进支撑板之间形成缓冲孔,缓冲孔设置在所述足弓部,缓冲孔从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所述缓冲孔中设有多个减震块,多个减震块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排布,多个减震块将所述缓冲孔分隔成多个缓冲小孔,减震块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中底衔接,减震块的上端抵压在所述推进支撑板的下表面。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推进支撑板对应所述足弓部位置形成拱形部。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减震块为两个,所述减震块与所述第二中底一体成型,所述缓冲小孔为3个。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减震块从所述鞋底本体的内侧延伸至外侧。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推进支撑板为碳板或TPU板。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中底的邵氏硬度为43

48C,所述第二中底的邵氏硬度为48

53C,所述第一中底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中底的硬度。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推进支撑板的邵氏硬度为80

90A。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推进支撑板从所述后跟部延伸至所述前掌部,所述推进支撑板对应跖骨的后端形成弯曲部,从弯曲部至所述推进支撑板的前端,所述推进支撑板的高度逐渐升高,从弯曲部至所述拱形部的最高点,所述推进支撑板的高度逐渐升高。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中底和所述第二中底均为ETPU中底。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所述大底为橡胶大底,橡胶大底复合在所述第二中底的下表面。
[0017]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通过在缓冲孔设置减震块,在推进支撑板受压向下形变时,减震块可以对推进支撑板进行缓冲,避免推进支撑板过度或过快形变,保证推进支撑板的稳定性,在推进支撑板回弹时,受压的减震块也辅助推进支撑板复位,提升鞋底整体的回弹性能。本技术中,推进支撑板在足弓部形成拱形,配合减震块形成类似于传统拱桥的中空结构,结构稳定,又能够减轻鞋底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中推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中另一角度的推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
[0025]中底10
ꢀꢀꢀꢀꢀꢀꢀꢀꢀꢀꢀꢀꢀꢀꢀꢀ
第一中底11
[0026]第二中底12
ꢀꢀꢀꢀꢀꢀꢀꢀꢀꢀꢀꢀ
减震块121
[0027]推进支撑板20
ꢀꢀꢀꢀꢀꢀꢀꢀꢀꢀ
弯曲部21
[0028]拱形部22
ꢀꢀꢀꢀꢀꢀꢀꢀꢀꢀꢀꢀꢀꢀ
缓冲孔30
[0029]缓冲小孔31
ꢀꢀꢀꢀꢀꢀꢀꢀꢀꢀꢀꢀ
大底40
[0030]前掌部101
ꢀꢀꢀꢀꢀꢀꢀꢀꢀꢀꢀꢀꢀ
足弓部102
[0031]后跟部103
ꢀꢀꢀꢀꢀꢀꢀꢀꢀꢀꢀꢀꢀ
内侧104
[0032]外侧105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034]参照图1至图6,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40和复合在大底40上的中底20,大底40与中底20通过胶粘剂粘贴,中底20包括第一中底11和复合在第一中底11上的第二中底12,第一中底11与第二中底12通过胶粘剂粘贴,第一中底11与第二中底12之间设有推进支撑板20,本技术中,推进支撑板20为目前跑鞋鞋底中用于辅助推进的支撑板,推进支撑板20的硬度大于中底20的硬度。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101,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103,鞋底本体于前掌部101与后跟部103之间形成足弓部102,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104,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105,在第二中底12与推进支撑板20之间形成缓冲孔30,缓冲孔30设置在所述足弓部102,缓冲孔30从中底20的内侧104贯穿至外侧105。所述缓冲孔30中设有多个减震块121,多个减震块121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排布,多个减震块121将所述缓冲孔30分隔成多个缓冲小孔31,减震块1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中底12衔接,减震块1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和复合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设有推进支撑板,推进支撑板的硬度大于中底的硬度,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鞋底本体于前掌部与后跟部之间形成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在第二中底与推进支撑板之间形成缓冲孔,缓冲孔设置在所述足弓部,缓冲孔从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孔中设有多个减震块,多个减震块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排布,多个减震块将所述缓冲孔分隔成多个缓冲小孔,减震块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中底衔接,减震块的上端抵压在所述推进支撑板的下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支撑板对应所述足弓部位置形成拱形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块为两个,所述减震块与所述第二中底一体成型,所述缓冲小孔为3个。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足弓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块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王燕
申请(专利权)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