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0590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2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火力发电系统中热能的利用率。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放热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一介质;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二介质,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可以相互转换;所述吸热模块布置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用于利用所述烟道中烟气的余热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得到所述第二介质;所述放热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介质转换为所述第一介质,并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转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对发电工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后的发电工质被导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进行发电。进行发电。进行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火力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依赖越来越重。其中,火力发电是目前主要的电力来源。火力发电是指通过可燃物的燃烧放热产生热能,再利用产生的热能加热发电工质。发电工质受热后体积膨胀,产生机械能,进而推动火力发电系统中的发电结构进行发电。火力发电系统发出的电能再通过电网输送给多个用电设备。
[0003]目前,上述可燃物一般为煤炭等燃料,发电工质一般为水。火力发电系统通过将水加热为水蒸气推动发电结构进行发电。煤炭等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且煤炭的燃烧会污染环境。因此,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就需要提高火力发电系统的效率。
[0004]火力发电系统是先将存储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最后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升上述任意一个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均可提高火力发电系统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火力发电系统中热能的利用率。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放热模块和控制模块;
[0007]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一介质;
[0008]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二介质,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可以相互转换;
[0009]所述吸热模块布置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用于利用所述烟道中烟气的余热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得到所述第二介质;
[0010]所述放热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介质转换为所述第一介质,并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转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对发电工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后的发电工质被导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进行发电;
[0011]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所述第一介质进入所述吸热模块;
[0012]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的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
[00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介质受热分解为所述第二介质和所述发电工质;
[0014]所述吸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介质分解出的发电工质导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进行发电。
[00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介质受热分解后的发电工质为气态,所述第二介质为固态,所述放热模块还包括输出管道;
[0016]所述输出管道,用于将气态的所述发电工质输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发电结构进行发电。
[00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平衡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所述第一介质进入所述吸热模块,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等量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
[00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上升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放热模块的所述第二介质的量;
[0019]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下降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吸热模块的所述第一介质的量。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时,关闭所述放热模块,并控制所述吸热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控制模块,所述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和放热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0022]获取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
[0023]响应于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平衡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第一介质进入部署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的所述吸热模块,以便所述第一介质在所述吸热模块中受热并转换为第二介质;
[0024]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等量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以便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放热模块中放热并转换为所述第一介质。
[002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6]响应于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上升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放热模块的所述第二介质的量。
[0027]响应于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下降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放热模块的所述第一介质的量。
[002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9]响应于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放热模块关闭;
[0030]控制所述吸热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
[0031]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控制模块,所述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和放热模块;所述装置包括:
[0032]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
[0033]处理单元,用于响应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平衡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第一介质进入部署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的所述吸热模块,以便所述
第一介质在所述吸热模块中受热并转换为第二介质;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等量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以便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放热模块中放热并转换为所述第一介质。
[0034]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或代码,以使所述设备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0035]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代码,当所述代码被运行时,运行所述代码的设备实现前述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003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火力发电系统中热能的利用率。其中,上述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放热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一介质,第二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二介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可以相互转换。吸热模块被布置在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吸热模块用于利用烟道中烟气的余热加热第一介质,以便将第一介质转换为第二介质。放热模块用于将第二介质转换为第一介质,并利用第二介质转换为第一介质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加热发电工质。加热后的发电工质可以推动火力发电系统中的发电结构,从而产生电能。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之间的相互转换,从烟道中吸收烟气的热能,并通过放热模块将吸收的热能放出以加热发电工质,从而利用加热后的发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火力发电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第二介质存储模块、吸热模块、放热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一介质;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第二介质,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可以相互转换;所述吸热模块布置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烟道中,用于利用所述烟道中烟气的余热加热所述第一介质,得到所述第二介质;所述放热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介质转换为所述第一介质,并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转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对发电工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后的发电工质被导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进行发电;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所述第一介质进入所述吸热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的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受热分解为所述第二介质和所述发电工质;所述吸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介质分解出的发电工质导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进行发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受热分解后的发电工质为气态,所述第二介质为固态,所述放热模块还包括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用于将气态的所述发电工质输入所述火力发电系统的发电结构进行发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平衡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的所述第一介质进入所述吸热模块,并控制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等量的所述第二介质进入所述放热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上升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二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放热模块的所述第二介质的量;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火力发电系统处于负荷下降状态时,增加所述第一介质存储模块中进入所述吸热模块的所述第一介质的量。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宇杨珍帅张旭伟刘辉祁文玉吴恒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怀柔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