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反接电路与电路拓扑
[0001]本申请涉及电路设计
,尤其是一种防反接电路与电路拓扑。
技术介绍
[0002]防反接电路已经广泛运用于我们身边的实际产品中,特别是在稳定性要求高或维护成本高的产品情境中,现有成熟的电源电路的方案,包括有二极管串联型防反接电路、保险丝和反向并联二极管结合防反接电路以及整流桥防反接电路。
[0003]但是无论是二极管串联型防反接电路、保险丝和反向并联二极管结合防反接电路还是整流桥防反接电路,均存在有以下缺点,电路的电流不断增大时,电路中产生功率越高,二极管消耗的功率越高,从而引起发热严重的弊端。因此,亟需一种新的防反接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反接电路与电路拓扑,该电路可以减少电路的发热。
[0006]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防反接电路,用于设置于电路的输入端以及电路的输出端之间,包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于电路的输入端以及电路的输出端之间,包括:开关模块,包括继电器;所述开关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继电器的吸合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路的输出端导通连接,或者通过所述继电器的断开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路的输出端断开连接;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将所述输入端的输入电压转化为第一高电平或者第一低电平;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将所述输出端的输出电压转化为第二高电平或者第二低电平;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高电平以及第二高电平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吸合,或者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低电平以及所述第二低电平控制所述继电器的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VCC电源、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二极管、第一晶体管、第四二极管、第三电容以及MOS管模块;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接入VCC电源;所述继电器的第一脚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五脚接地,所述继电器的第二脚、第三脚以及第四脚并联后接入输入电压,所述继电器的第六脚、第七脚以及第八脚并联后接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接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MOS管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接入输出电压;所述MOS管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模块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十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四电容、第十一电阻、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五电容以及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禄,程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申迪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