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为降低柴油车排放,我国一直参考欧盟标准和美国加州标准制定了国I至国VI等一系列排放标准。美国加州2027年排放法规要求,氮氧化物NOx排放要在美国现有法规基础上再减90%,达到近零排放(NOx<0.027g/kW
•
h);欧盟委员会正在加紧修订下一阶段汽车排放标准,以确保2025年后朝着零排放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针对柴油车的下一阶段排放标准预研已进入第二阶段,柴油车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0003]目前满足国六排放法规的集成后处理装置是由氧化催化转化器(DieselOxidation Catalyst ,DOC)、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Filter,DPF)、选择性催化转化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和氨逃逸转化器(AmmoniaS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由紧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单元cc
‑
SCR和串联于所述cc
‑
SCR输出端的集成后处理装置组成的串联系统,所述集成后处理装置是由氧化催化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转化器SCR和氨逃逸转化器ASC依次串联组成的,所述cc
‑
SCR的输入端与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出口接触;所述串联系统还包括在所述cc
‑
SCR的输入端执行还原剂配给的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以及在所述SCR的输入端执行还原剂配给的第二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柴油发动机的原排工况参数、所述cc
‑
SCR输入端的第一温度、所述DOC输入端的第二温度、所述cc
‑
SCR输入端的第一NOx浓度;基于所述原排工况参数对所述第一NOx浓度进行时滞消除处理,获得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根据所述原排工况参数中的排气质量流量、所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以及所述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确定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的执行方式以及对应的第一还原剂配给量;获取所述SCR输入端的第四温度、所述ASC输出端的第五温度、所述DOC输入端的第二NOx浓度;基于所述原排工况参数对所述第二NOx浓度进行时滞消除处理,获得处理后的第二NOx浓度;根据所述原排工况参数中的排气质量流量、所述第四温度、所述第五温度以及所述处理后的第二NOx浓度,确定所述第二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的执行方式以及对应的第二还原剂配给量;根据所述原排工况参数中的排气质量流量、所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所述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所述处理后的第二NOx浓度和所述第一还原剂配给量,确定所述cc
‑
SCR内部的第一氨覆盖度预测值和第一氨覆盖度参考值;根据所述第一氨覆盖度预测值和所述第一氨覆盖度参考值,对所述第一还原剂配给量进行修正,获得与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对应的第三还原剂配给量;根据所述原排工况参数中的排气质量流量、所述第二还原剂配给量、所述第四温度、所述第五温度、所述处理后的第二NOx浓度以及所述ASC输出端的第三NOx浓度,确定所述SCR内部的第二氨覆盖度预测值和第二氨覆盖度参考值;根据所述第二氨覆盖度预测值和所述第二氨覆盖度参考值,对所述第二还原剂配给量进行修正,获得与所述第二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对应的第四还原剂配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排工况参数包括发动机的转速和/或转矩;所述基于所述原排工况参数对所述第一NOx浓度进行时滞消除处理,获得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包括:将一时刻的所述转速和/或转矩的测量值与相邻的上一时刻的测量值之差与相邻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做比,获得时变比因子;将所述时变比因子乘以待处理的第一NOx浓度,获得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原排工况参数中的排气质量流量、所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以及所述处理后的第一NOx浓度,确定所述第一还
原剂定量配给喷嘴的执行方式以及对应的第一还原剂配给量,包括:若所述第一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的执行方式为开启,以控制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开始执行还原剂配给动作;若所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的执行方式为停止,以控制所述第一还原剂定量配给喷嘴停止执行还原剂配给动作;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以及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所述第二温度以及对应的第二影响系数确定所述cc
‑
SCR内部的当前温度;根据预先标定好的温度与NOx转化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温度下的第一NOx转化效率;根据预先标定好的温度与氨氮比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温度下的第一氨氮比;根据所述排气质量流量和所述第一NOx浓度确定所述cc
‑
SCR输入端的第一NOx质量流量;基于所述第一NOx转化效率、所述第一氨氮比以及所述第一NOx质量流量确定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懋譞,郑世杰,李振国,吴撼明,邵元凯,任晓宁,张旺,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