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825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49
本申请提供抑制衰减性能下降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具备输入旋转体(30)、输出旋转体(40)、弹性连结部(50)、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0)。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0)与输入旋转体(30)以及输出旋转体(40)中的至少一方之间产生迟滞扭矩。减振装置(1)构成为形成为中立状态、第一扭转状态以及第二扭转状态。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0)构成为,当减振装置(1)为第一扭转状态时不产生迟滞扭矩。另外,迟滞扭矩产生机构(60)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不到第一角度的第一区域中不产生迟滞扭矩。矩。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减振装置构成为通过螺旋弹簧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变动,使该扭矩变动衰减。具体而言,减振装置具有输入旋转体、输出旋转体以及将它们弹性连结的多个螺旋弹簧。另外,为了进一步使扭矩变动被吸收并衰减,也提议了通过摩擦材料产生迟滞扭矩的减振装置。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减振装置具有第一板、第二板、将它们弹性连结的弹性部件以及第一和第二摩擦材料。当减振装置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扭矩而扭转时,第一摩擦材料产生相对较小的迟滞扭矩。另一方面,当减振装置在发动机启动时向相反侧扭转时,第二摩擦材料产生相对较大的迟滞扭矩。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214819号公报
[0005]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减振装置中,会在混合动力汽车中产生在发动机发动的状态下待命时的衰减性能下降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抑制衰减性能下降。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侧面涉及的减振装置配置于发动机与驱动单元之间。该减振装置具备输入旋转体、输出旋转体、弹性连结部以及迟滞扭矩产生机构。输入旋转体配置为能够旋转。输出旋转体配置为能够与输入旋转体相对旋转。弹性连结部将输入旋转体和输出旋转体弹性连结。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在该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与输入旋转体以及输出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产生迟滞扭矩。减振装置构成为形成为中立状态、第一扭转状态以及第二扭转状态。中立状态是指未从发动机以及驱动单元被传递扭矩时的减振装置的状态。第一扭转状态是指从发动机被传递有扭矩时的减振装置的状态。第二扭转状态是指从驱动单元被传递有扭矩时的减振装置的状态。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一扭转状态时,不产生迟滞扭矩。另外,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小于第一角度的第一区域中不产生迟滞扭矩。
[0008]如上所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在第一扭转状态下不产生迟滞扭矩,另外,在第二扭转状态下,在处于扭转角度不到第一角度的第一区域时也不产生迟滞扭矩。根据该构成,由于没有切换第一扭转状态和第二扭转状态时的迟滞扭矩的急剧变化,因此能够防止使发动机处于待命状态时的衰减性能下降。需要指出,迟滞扭矩意指通过摩擦材料与其他部件滑动而产生的扭矩。例如,诸如通过螺旋弹簧与其他部件滑动而产生的微小的扭矩不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的迟滞扭矩内。
[0009]优选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为第一角度以上且不到第二角度的第二区域中产生第一迟滞扭矩。
[0010]优选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为第二角度以上且不到第三角度的第三区域中产生大于第一迟滞扭矩的第二迟滞扭矩。
[0011]优选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为第三角度以上且最大角度以下的第四区域中产生大于第二迟滞扭矩的第三迟滞扭矩。
[0012]优选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减振装置为第二扭转状态时,在第三区域中产生大于第一迟滞扭矩的第二迟滞扭矩,并在规定的微小扭转角度范围内不产生迟滞扭矩。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衰减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0016]图2是减振装置的主视图。
[0017]图3A是示出输入旋转体与毂凸缘的关系的示意图。
[0018]图3B是示出输入旋转体相对于毂凸缘向R1侧扭转了角度θ1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9]图3C是示出输入旋转体相对于毂凸缘向R1侧扭转了角度θ3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0]图3D是示出输入旋转体相对于毂凸缘向R2侧扭转了角度θ1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1]图4是迟滞扭矩产生机构的放大图。
[0022]图5是示出限制突起与长孔的关系的放大主视图。
[0023]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7是示出扭转特性的图表。
[0025]图8是示出中立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26]图9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1侧扭转了2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27]图10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1侧扭转了4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28]图11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2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29]图12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4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0]图13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3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1]图14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2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2]图15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1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3]图16是示出中立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4]图17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2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5]图18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4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6]图19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7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7]图20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5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8]图21是示出从中立状态向R2侧扭转了3
°
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减振装置;30输入旋转体;40毂凸缘;50弹性连结部;60迟滞扭矩产生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1]整体构成
[0042]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扭矩限制器的减振装置1(以下简称为“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另外,图2是减振装置1的主视图,其一部分是卸下构成部件而示出的。在图1中,在减振装置1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未图示),在右侧配置有包括电动机、变速装置等的驱动单元(未图示)。
[0043]需要指出,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减振装置1的旋转轴O延伸的方向。另外,圆周方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径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径向。需要指出,圆周方向不需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完全一致。另外,径向不需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完全一致。另外,扭转角度意指输入旋转体30相对于毂凸缘40扭转的角度。
[0044]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1构成为在飞轮(未图示)与驱动单元的输入轴(未图示)之间传递扭矩。减振装置1配置于发动机与驱动单元之间。减振装置1是用于限制在发动机与驱动单元之间传递的扭矩并使旋转变动衰减的装置。减振装置1具有扭矩限制器单元10和减振器单元20。当将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向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装置,配置于发动机与驱动单元之间,所述减振装置具备:输入旋转体,配置为能够旋转;输出旋转体,配置为能够与所述输入旋转体相对旋转;弹性连结部,将所述输入旋转体和所述输出旋转体弹性连结;以及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在所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与所述输入旋转体及所述输出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产生迟滞扭矩,所述减振装置构成为,当未从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驱动单元被传递扭矩时成为中立状态,当从所述发动机被传递有扭矩时成为第一扭转状态,当从所述驱动单元被传递有扭矩时成为第二扭转状态,所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当所述减振装置为所述第一扭转状态时,不产生迟滞扭矩,并构成为,当所述减振装置为所述第二扭转状态时,在扭转角度不到第一角度的第一区域中不产生迟滞扭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迟滞扭矩产生机构构成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原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