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80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镜片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前端上设有向外凸设的入光部,所述镜片主体后端上设有向所述镜片主体方向内凹的出光部,且所述入光部表面上还设有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镀膜层、第二肽酸镧膜层、第三氟化镁镀膜层、第四肽酸镧膜层、第五氟化镁镀膜层、第六肽酸镧膜层、第七氟化镁镀膜层、第八二氧化硅膜层和防水层。光线从入光部进入,且从出光部进入到镜头内部,有效对光线起到凝聚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进设计,通过合理的氟化镁膜层与折射膜层交错搭配,使得的镜头整体具有较强的抗反射性能,提升成像质量,而且在二氧化硅膜层外还设置防水涂层,能进一步提升镜片的耐污性。升镜片的耐污性。升镜片的耐污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


[0001]本技术属于镜片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机车安全驾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车载镜头获得了迅猛发展。车载镜头不仅用于提供车厢内外环境的监控,车载镜头能非常实时的呈现视频和音频的功能为我们交通事故处理和定位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让我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其清晰度是衡量摄像头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镜头所采用的镜片是成像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车载镜头的镜片折射率高,而且表面耐污性差,难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镜头成像质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前端上设有向外凸设的入光部,所述镜片主体后端上设有向所述镜片主体方向内凹的出光部,且所述入光部表面上还设有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镀膜层、第二肽酸镧膜层、第三氟化镁镀膜层、第四肽酸镧膜层、第五氟化镁镀膜层、第六肽酸镧膜层、第七氟化镁镀膜层、第八二氧化硅膜层和防水层。
[0006]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出光部的半径小于所述入光部。
[0007]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出光部与镜片主体的外周面之间为挡光部。
[0008]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挡光部与镜片主体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涂墨层。
[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挡光部与镜片主体的外周面之间通过斜倒角连接。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第一氟化镁镀膜层的厚度为12nm~13.5nm,所述第二肽酸镧膜层的厚度为20.8nm~22.07nm,所述第三氟化镁镀膜层的厚度为31nm~32.33nm,所述第四肽酸镧膜层的厚度为73nm~74.8nm,所述第五氟化镁镀膜层的厚度为11nm~13nm,所述第六肽酸镧膜层的厚度为43nm~45.7nm,所述第七氟化镁镀膜层的厚度为88.2~90nm。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第八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为10nm~12nm。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0.5nm~0.75nm。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所述入光部的最外凸点至所述出光部最内凹点的距离为0.598mm~0.602mm。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光线从入光部进入,且从出光部进入到镜头内部,有效对光线起到凝聚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进设计,通过合理的氟化镁膜层与折射膜层交错搭配,使得的镜头整体具有较强的抗反射性能,提升成像质量,而且在二氧化硅膜层外还设置防水涂层,能进一步提升镜片的耐污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部的膜层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的反射率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包括镜片主体1,所述镜片主体1前端上设有向外凸设的入光部11,所述镜片主体1后端上设有向所述镜片主体1方向内凹的出光部12,且所述入光部11表面上还设有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镀膜层21、第二肽酸镧膜层22、第三氟化镁镀膜层23、第四肽酸镧膜层24、第五氟化镁镀膜层25、第六肽酸镧膜层26、第七氟化镁镀膜层27、第八二氧化硅膜层28和防水层2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光线从入光部进入,且从出光部进入到镜头内部,有效对光线起到凝聚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进设计,通过合理的氟化镁膜层与折射膜层交错搭配,使得的镜头整体具有较强的抗反射性能,提升成像质量,而且在二氧化硅膜层外还设置防水涂层,能进一步提升镜片的耐污性。
[0023]进一步地,所述出光部12的半径小于所述入光部11。本方案中,所述出光部12的半径为3.54mm,所述入光部11的半径为10.862mm。所述入光部11的最外凸点至所述出光部12最内凹点的距离为0.598mm~0.602mm。优选地,本方案的距离为0.6mm。
[0024]而且,所述出光部12与镜片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为挡光部101。所述挡光部101与镜片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通过斜倒角连接。倒角的设置一方面是防止边缘过于锋利,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边缘崩碎,提高镜片的力学性能。
[0025]又进一步地,所述挡光部101与镜片主体1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涂墨层。主要采用油墨,覆盖在侧面上,以防止镜片有效光圈以外的杂光进入,避免杂光透过镜片形成眩光,影响成像质量。同样的,安装部上平面也可设置所述的涂墨层,进一步提升成像的质量。
[0026]本技术实施例中,镜片的透光率的大小及范围受各层膜厚的影响,因此通过
对膜层厚度的控制,可对透光率的大小、范围进行调整。所述第一氟化镁镀膜层21的厚度为12nm~13.5nm,优选地,所述第一氟化镁镀膜层21的厚度为12.66nm;所述第二肽酸镧膜层22的厚度为20.8nm~22.07nm,优选地,所述第二肽酸镧膜层22的厚度为21.87nm;所述第三氟化镁镀膜层23的厚度为31nm~32.33nm,优选地,所述第三氟化镁镀膜层23的厚度为31.41nm;所述第四肽酸镧膜层24的厚度为73nm~74.8nm,优选地,所述第四肽酸镧膜层24的厚度为74.46nm;所述第五氟化镁镀膜层25的厚度为11nm~13nm,优选地,所述第五氟化镁镀膜层25的厚度为12nm;所述第六肽酸镧膜层26的厚度为43nm~45.7nm,优选地,所述第六肽酸镧膜层26的厚度为44.78nm;所述第七氟化镁镀膜层27的厚度为88.2~90nm,优选地,所述第七氟化镁镀膜层27的厚度为89.28nm。
[0027]本方案中,所述第八二氧化硅膜层28的厚度为10nm~12nm。优选地,所述第八二氧化硅膜层28的厚度为11nm。
[0028]本方案中,所述防水层29的厚度为0.5nm~0.75nm。优选地,所述防水层29的厚度为0.6n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主体(1),所述镜片主体(1)前端上设有向外凸设的入光部(11),所述镜片主体(1)后端上设有向所述镜片主体(1)方向内凹的出光部(12),且所述入光部(11)表面上还设有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镀膜层(21)、第二肽酸镧膜层(22)、第三氟化镁镀膜层(23)、第四肽酸镧膜层(24)、第五氟化镁镀膜层(25)、第六肽酸镧膜层(26)、第七氟化镁镀膜层(27)、第八二氧化硅膜层(28)和防水层(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12)的半径小于所述入光部(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12)与镜片主体(1)的外周面之间为挡光部(1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部(101)与镜片主体(1)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涂墨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用防水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部(101)与镜片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李霞冯恳智李鲁萍黄建伟温建涛赖伟王波袁飞燕陈绍帅曹三花李家程黄化强陆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骏锐光学器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