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隧道筐式堆肥发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6601 阅读:6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发酵筐、发酵隧道及其堆肥发酵培养食用菌的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领域。以可以堆叠的发酵筐为容器,在发酵隧道内进行二次发酵,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培养料进隧道后不用翻堆;能控温、控湿,使隧道内各部温度、培养料含水量基本均匀;缩短发酵总时间;培养料发酵质量好,消毒彻底,栽培产量高;且不会受到自然气候的限制,可全年生产。适合于双孢蘑菇、大肥菇、姬松茸、鸡腿菇等食用菌的栽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栽培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堆肥发酵方法, 特别是指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隧道筐式堆肥发酵方法。
技术介绍
双孢蘑菇"卵n'c"s Z^'邵or"s "朋《e) Sing)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 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左右,也是我国目前最大宗的 出口创汇食用菌。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核苷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享有"植物肉"和"素中之荤"之称。除作为营养食品外,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通过 临床证明,蘑菇含有的酪氨酸酶,对降低血压十分有效,经常食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 节人体代谢机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蘑菇中所含多糖类物质具有抗 癌作用,用蘑菇罐藏加工预煮液制成的药物对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 肝硬变均有显著疗效。因此,双孢蘑菇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肥厚,味道鲜美的菇类 蔬菜,而且由于其热能低,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延年益寿,保持青春活力,从 而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当前我国双孢蘑菇堆肥发酵模式表面上看来形式多样,但实际上就是一两种模式根据 当地资源稍加改动而成,堆肥发酵形式从发酵次数上分主要分一次发酵模式和二次发酵模 式。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季节性生产,堆肥发 酵技术落后,大部分是属于农业式生产。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问题是(1)堆肥发酵设 施简单,堆肥质量自然较低,蘑菇产量无法提高。(2)发酵技术水平低,所使用的技术仍 只是国际上60年代和台湾70年代的技术,菌种、堆肥、覆土和栽培管理等技术都与国际 水平有很大差距。(3)从国外引进的堆肥发酵技术首期投资太大、生产成本太高,不适合 我国国情。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在我国可行的双孢蘑菇设施化栽培的培养料新型发酵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专门用于食用菌培养料发酵的隧道筐式堆 肥发酵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培养料经过预处理及室 外前发酵后装入透气性好的发酵筐,再将发酵筐装进带有加热加湿装置的发酵隧道,自然 升温、加热、通风冷却即完成发酵,所述的前发酵了的培养料搅拌均匀放入发酵筐内,将 培养料抖松,调节含水量至65 75%;将装有培养料的发酵筐在发酵隧道内一层一层叠加 起来;所述的加热过程是用干加热管道干加热和用加湿管道湿加热交替进行,控制含水量 65 70%:培养料温度升至55 65。C维持8 12小时;所述的通风冷却过程为开通气孔 和排气扇,按每小时降0.5 1.5'C的速度,把培养料温降至50 55。C,然后以每天降l 2t:的速度降两天;第3天后,维持平均培养料温为46 52'C,培养料含水量维持在65 70%。将所述的装有培养料的发酵筐放进所述发酵隧道后,先自然升温6 12小时,再加热。 每天进行22 23小时的干加热,1 2小时的湿加热。将发酵筐装进带有加热加湿装置的发酵隧道后,每天早、中、晚各逆压通气25 35 分钟,直至发酵完成。所述的发酵筐离发酵隧道墙体10 20cm,每排发酵筐之间距离10 20cm,发酵框架 顶端距所述发酵隧道顶0.5 1.0m;发酵筐底端距所述发酵隧道底面0.4~0.6m。本专利技术的隧道筐式堆肥发酵法,其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使用了上述的发酵筐和发酵隧 道,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培养料预处理按所选用的配方(干稻草3000kg、磷酸二铵48 kg、干牛粪 1200 kg、石膏粉94kg、过磷酸钙60kg、菜饼220kg、尿素24kg、石灰粉60 kg,每 110 m2,)备好料,稻草切短至5 10cm,碾压,用0.5%石灰水浇透,破坏稻草、麦秆的角 质层和蜡质层,使之易于吸收水分。在建堆前2 3天进行稻草的预湿,预湿时要让草湿 透,吸足水分,可边翻边浇水,稻草堆积不宜过厚,以免中间或下边的草未能浸湿。粪肥 在建堆前3 4天,将干粪粉碎再预湿,含水量掌握在60%左右,以手紧握料成团,放下散 开为宜。拌湿后的粪肥与尿素、磷酸二铵和饼肥(饼肥需在前一天用杀虫剂迸行杀虫处理, 每100kg菜饼用0.5W的杀虫剂拌湿,然后用塑料薄膜密闭覆盖12小时)混合建堆。堆高和 宽分别为lm左右,隔2天翻一次堆。粪肥预堆的主要目的是使培养料建堆后能快速升温 发酵。(2)室外前发酵按传统发酵方法在室外对培养料进行前发酵先在地面铺一层宽2 2.3 m、厚20 cm的稻草,草上铺5 6 cm厚的粪肥。粪肥和稻草层层相间堆至约1.5 m 高。建堆6天后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尿素;5天后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石膏和过磷酸钙;4天 后第三次翻堆时加入石灰粉,每层均匀喷雾1. 0%的杀虫剂,调节含水量为65呢左右,pH7. 5 8.0;第三次翻堆后2 3天(进棚前l天),料堆四周用杀虫剂喷湿,然后覆盖薄膜,密 闭一昼夜。进棚时,培养料湿度68% 70%, pH约7. 5,总氮量1.8% 2. 3%。(3) 培养料装筐:将完成均匀拌料的培养料放入发酵筐内,筐内装料高度为32 35cm 以内,将培养料抖松,调节含水量至65 75%;(4) 整筐进隧道发酵筐在隧道内一层一层叠加起来,发酵筐离墙体10 20cm,每 排筐之间距离10 20cm,架顶端距所述发酵隧道顶0.5 1.0m;筐底端距所述发酵隧道底 面0.4 0.6m,下面是底架。安装好温度计探头,关好隧道门;(5) 自然升温培养料装筐进隧道后,自然升温6 12小时;(6) 加热打开干加热管道,用旺火进行干加热,用加湿管道湿加热,并调节培养 料湿度65 70%。隧道每天进行22 23小时左右的干加热,湿加热在1 2小时左右时, 隧道培养料的含水量最接近双孢蘑菇堆肥发酵最佳含水量67%左右。当培养料温度达 到55 65。C左右时控制培养料温度于55 65'C左右维持8 12小时,巴氏消毒过程结束;(7) 逆压通气发酵箧进隧道至发酵完成每天需采用逆压通气模式进行通气,隧道 空间内废气容易排出,且还能排出培养料中的部分废气,利于隧道培养料内氧气的供 给,而且操作安全简便,每天早、中、晚各通气25 35分钟(可满足我们所设计规模的 发酵隧道进行发酵所需氧气)(8) 通风冷却巴氏消毒完成后,开通气孔和排气扇,以最大通风量按每小时降0.5 1.5。C的速度,把料温降至50 55。C,然后以每天降1 2。C的速度降两天。第3天后,维 持平均料温为46 52'C,培养料含水量维持在65 70%左右,直到培养料达到发酵特征,培养料中放线菌和灰白色腐殖霉菌生长最多且生长最 好,培养料为暗褐色,粪臭、酸臭或腐败臭味最少,面包香味最浓,发酵完成;(9) 整筐搬运发酵好的培养料整筐移动,放入出菇隧道菇床上;(10) 隧道清理完成发酵周期的发酵隧道和发酵筐,用喷枪水洗干净、消毒后重复使用。所述发酵隧道即带有加热加湿装置的发酵房,包括房顶、墙体和地板,所述墙体内设 有一层保温层,在任意一面所述墙体上安装有可密闭的门,所述发酵隧道外设有加热加湿装置,所述加热加湿装置通过所述地板上铺设的加热、加湿管道连通到所述隧道体内,所 述加热加湿装置包括蒸汽锅炉,所述蒸汽锅炉的出气口通过阀门连接在所述的加热加湿管 道的一端,所述加热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隧道筐式堆肥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料经过预处理及室外前发酵后装入透气性好的发酵筐,再将发酵筐装进带有加热加湿装置的发酵隧道,自然升温、加热、通风冷却即完成发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发酵了的培养料搅拌均匀放入发酵筐内,将培养料抖松,调节含水量至65~75%;将装有培养料的发酵筐在发酵隧道内一层一层叠加起来;所述的加热过程是用干加热管道干加热和用加湿管道湿加热交替进行,控制含水量65~70%;培养料温度升至55~65℃维持8~12小时;所述的通风冷却过程为:开通气孔和排气扇,按每小时降0.5~1.5℃的速度,把培养料温降至50~55℃,然后以每天降1~2℃的速度降两天;第3天后,维持平均培养料温为46~52℃,培养料含水量维持在65~7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英刘君昂李琳李河何苑皞侯兴华吴定祥曾广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