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12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包含上部流化床层、聚结层、下部流化床层和射流曝气器。含油废水进入设备后,在上、下流化床层,微气泡会粘附废水中的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并裹挟这些颗粒物上浮。在聚结层,微小油粒被聚结材料表面吸附并聚结成大油珠,被上浮的微气泡粘附,促使其脱离聚结材料表面上浮。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在微小气泡的裹挟下最终上浮到上部流化床层表面经由撇油槽排出,气体从设备顶部排出,产水通过溢流管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射流曝气产生的微气泡与含油废水充分混合,废水中的微小油粒和固体颗粒物被微气泡粘附,上浮流动性增强,在聚结气浮双重作用下,除油效果显著提高。除油效果显著提高。除油效果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含油废水除油处理
,具体是一种基于流化床的除油一体化设备,该设备将聚结除油、射流曝气、旋流气浮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含油废水在石油化工行业很常见,多来自于石油炼化工艺流程中的石油脱水工艺段。对于一些含油量比较高及浮油粒度比较大的含油废水,一般先通过重力沉降处理将能够上浮的轻质部分撇除,对于一些含油量少、浮油粒度小或乳化程度比较高的含油废水,比较难以实现污油水分离,很多情况下直接排入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由于炼化工艺流程会经常出现波动,造成排出含油废水的含油量、含油粒度、乳化程度也会出现波动,对下游深度处理工艺非常不利,并经常造成排水超标事故。
[0003]现在污油水分离技术除了简单的重力沉降,主要的还有改性纤维吸附、加气浮选与混凝、高级氧化、蒸汽汽提、表面聚结、水力旋流、微孔膜分离等等,这些工艺方法都存在选择性和局限性,很难做到在污油水中的含油和乳化出现大幅度波动时还能实现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包括:
[0007]射流器,用于曝气,产生微气泡。
[0008]射流泵,为射流器提供射流动能。
[0009]射流曝气切入口,可以产生旋流效果。
[0010]聚结层,可以将微小油粒聚结成大油珠。
[0011]均质层,用于下部流化床层上浮气泡的均质化。
[0012]隔水板,用于分隔下部流化床层与底部溢流管入口。
[0013]上部流化床层,用于捕获含油废水中的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增加这些油粒和固体颗粒物的上浮流动性,并将这些油粒和固体颗粒物收入撇油槽。
[0014]下部流化床层,用于捕获从上部流化床层和聚结层逃脱的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增加这些油粒和固体颗粒物的上浮流动性。
[0015]底部溢流管,用于将产水输送至溢流水槽。
[0016]溢流水槽,用于控制上部流化床层液面位置和排出产水。
[0017]撇油槽,用于接收上浮的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并通过撇油管将其排出。
[001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在所述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顶部设置有排气
管,聚结层在中间位置,聚结层上方为上部流化床层,聚结层下方为下部流化床层,隔水板设置在所述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靠近底部位置,所述射流泵的吸入口在隔水板下部,射流泵出口与射流器进水口连接,射流器的出口在隔水板上部,并从切线方向进入所述一体化设备,溢流管入口在隔水板下部,溢流管出口与溢流水槽底部连接,所述溢流水槽上部设置有通气管。
[001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氮气储罐与射流器的吸气管相连通,并在氮气储罐顶部设置呼吸口,氮气储罐上还设置有进气管与氮气源连通,用于补充消耗掉的氮气。
[002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氮气储罐设置有回气管,该回气管与集气管连通。
[002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顶部设置有排气管,该排气管与集气管连通。
[002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氮气储罐中的氮气通过射流器吸气管进入射流器,在高速射流中转换成微气泡随射流进入所述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后,依次经过下部流化床层、聚结层、上部流化床层,从一体化设备顶部排气管进入集气管,最后经由回气管回到氮气储罐,由此实现氮气循环利用。
[002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污油水罐与撇油管连通,污油水罐顶部设置有通气管,该通气管与集气管连通,撇油时部分氮气会被带入污油水罐,带入的氮气会从污油水罐通气管进入集气管,最后经由回气管回到氮气储罐。
[002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方案,在溢流水槽上部设置有通气管,该通气管与集气管连通,将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上部空间与溢流水槽上部空间连通起来。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射流曝气产生的微气泡与含油废水充分混合,含油废水中的微小油粒和固体颗粒物被微气泡吸附,浮力增加,上浮流动性增强,在气浮和聚结的双重作用下,提高了含油废水的除油效果。同时,通过射流产生的负压从氮气储罐中吸入的氮气通过流化床层和聚结层后又回到氮气储罐,实现了氮气循环利用,避免了产生VOC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原理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基于流化床的污油水分离工艺流程示意图。
[0028]图中:1、进水管 2、撇油管 3、排水管 4、吸气管 5、排气管6、射流曝气切入口 7、撇油槽 8、射流器 9、射流泵 10、溢流水槽11、聚结层 12、均质层 13、上部流化床层 14、下部流化床层15、隔水板 16、溢流管 17、溢流水槽通气管 18、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19、回气管 20、氮气储罐 21、进气管 22、呼吸口 23、污油水罐24、液位计 25、污油水外排口 26、集气管 27、污油水罐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原理结构示意图,包括:
[0031]进水管1,设置在上部流化床层13的中上部,略低于撇油槽7,含油废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上部流化床层13。
[0032]撇油管2,与撇油槽7底部连通,用于将分离出的污油水排出。
[0033]排水管3,设置在溢流水槽10侧面略低于撇油槽7顶部位置,用于排出产水。
[0034]吸气管4,与射流器的吸气口对接,用于吸入气体。
[0035]排气管5,设置在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18顶部,用于排出气体。
[0036]射流曝气切入口6,沿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切向焊接,气液混合体沿切线方向高速进入下部流化床层并形成旋流。
[0037]撇油槽7,用于接收上浮的油粒和固体颗粒物。
[0038]射流器8,用于射流曝气。
[0039]射流泵9,为射流器8提供射流动能。
[0040]溢流水槽10,用于控制上部流化床层13液面高度和排出产水。
[0041]聚结层11,设置在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中部位置,用于聚结含油废水中的微小油粒。
[0042]均质层12,设置在聚结层11下部位置,用于下部流化床层14上浮气泡的均质化。
[0043]上部流化床层13,处于聚结层11上方,用于捕获含油废水中的微小油粒和固体颗粒物,增加这些油粒和固体颗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化床除油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设于一体化设备的顶部;聚结层,所述聚结层位于一体化设备中间,所述聚结层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流化床层和下部流化床层,所述下部流化床层和聚结层之间设置有均质层;隔水板,所述隔水板位于一体化设备的底部;射流曝气切入口,所述射流曝气切入口设于隔水板上部,从一体化设备罐壁切线方向进入;射流泵,所述射流泵设于一体化设备外部且射流泵的吸入口位于隔水板的下部;射流器,所述射流器的进水口与射流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射流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隔水板的上部;溢流水槽,所述溢流水槽设于一体化设备上端外部,所述溢流水槽下方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隔水板下部相连通,所述溢流水槽上部设置有通气管;撇油槽,所述撇油槽设置于一体化设备的上端外部且与所述一体化设备内部相连通,所述撇油槽底部设置有撇油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辉冯英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涧川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