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0508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获取预设建筑单位的结构数据,并根据所述建筑单位的数据信息在BIM救援联动平台上创建对应的三维模型;在后台服务器中根据生成的三维模型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仿真,将事故的类型与应急救援联动的单位进行关联,并根据事故的发展等级分配的不同联动方案,所述联动方案包括的救援联动的单位数量和类型,并且联动方案根据预设救援效果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序列,在发生事故时,服务器接收分布式传感器发送的事故数据,根据所述事故数据的类型和事故的发展等级确定待执行的救援联动方案,按照所述第一序列发送救援请求至最高排序的联动方案对应的救援单位;根据返回的救援请求答复内容修改联动方案。联动方案。联动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救援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在城市应急机制的重点是迅速响应,过程中只能根据现场突发情况和相关人员了解到现场的位置和大概楼宇情况,然后再作出救援方案,在突发严重、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很难把握救援的全过程和救援质量。
[0003]BIM的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它对实际建筑物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通过BIM,可以直观、详细的了解建筑内安装的设备的位置、参数信息。
[0004]现阶段,当建筑物发生问题时例如发生火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会将火灾报警、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传输到消防室。当消防室的值班人员发现有火情时,再通过电话向城市“119”控制中心报告,请求消防队的救援。当消防队赶到现场,会根据消防室值班人员的报告及现场目测的火势及建设单位消防报备时提供的建筑蓝图进行火灾救援指挥。该消防指挥过程需要消防室值班人员上报火灾信息,对人工的依赖程度大,容易滞后或延误获取灾情信息,不利于消防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
[0005]然而,大部分的系统仅仅只能针对同一种事故进行处理,例如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14139243A公开了火灾数值模拟软件FDS模拟该桥梁火灾,并根据不同的火源位置、火灾规模和火灾类型,生成仿真模拟计算结果信息,以火灾场景案例形式输入BIM系统的数据及案例资源库;对数据及案例资源库中的不同火灾场景案例配置对应的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方案和人员车辆疏散方案。上述方法仅仅通过对火灾数值进行模拟针对火灾事故进行处理,同时不能对事故进行分级分类应对救援。
[0006]如何帮助应急救援人员更加迅速的熟悉自己即将面对的突发情况,通过事发地的信息模型和各类硬件感知,进一步针对所在地方、楼宇进行彻底的分析,再根据事故发生点和原因,做出事态模拟分析,使救援人员对现场紧急情况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解析,并能结合楼宇整体架构做出精准攻克的方案,达到平息紧急事态、精准高效的救援目的,是本申请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申请基于智慧城市的底层信息模型或者单个项目园区信息模型,创建应急救援可视化平台,具备可视化真实场景和建筑构件信息预览的功能、具备各类传感异常预警机制、具备突发情况发生后模拟分析的机制、具备多级应急预警联动机制发生地情况将以可视化的信息模型、位置、周边环境等相关数据映射至/触发物业、消防、120、公安等平台处突端,并铺设至车联网,所有救援单位在从本单位到事发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本专利实现最佳救援方案的确定,到现场对比分析后,高效实施。
[0008]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1,获取预设建筑单位的结构数据,并根据所述建筑单位的数据信息在BIM救援联动平台上创建对应的三维模型;
[0010]步骤2,在后台服务器中根据生成的三维模型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仿真,将事故的类型与应急救援联动的单位进行关联,并根据事故的发展等级分配的不同联动方案,所述联动方案包括的救援联动的单位数量和类型,并且联动方案根据预设救援效果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序列,其中,所述预设救援效果为根据历史救援结果预先生成;
[0011]步骤3,在发生事故时,服务器接收分布式传感器发送的事故数据,其中,所述事故数据包括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点与所述建筑单位的位置关系以及事故的发展等级;
[0012]步骤4,根据所述事故数据的类型和事故的发展等级确定待执行的救援联动方案,按照所述第一序列发送救援请求至最高排序的联动方案对应的救援单位;
[0013]步骤5,根据返回的救援请求答复内容修改联动方案。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进一步包括:任一个事故的发展等级对应存储了多个联动方案,所述多个联动方案中的多个救援联动的单位类型至少有一个单位的类型是不同的,所述服务器根据每一个联动方案对应于不同的事故生成对应的初始救援方案。
[0015]更进一步地,在确定需要修改联动方案后,向发生的事故在服务器中关联的全部救援联动单位发送救援请求,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联动方案的修改。
[0016]更进一步地,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将确定能够执行救援的单位按照所述预设救援效果重新进行排序得到第二序列;选择第二序列中最高排序的联动单位进行组合,选择排序最高的联动单位组合进行最终请求并不发送初始救援方案。
[0017]更进一步地,联动救援单位包括物业管理、消防单位、公共治安、城市管理。
[0018]更进一步地,在检测到发生到突发事件时,通过BIM救援联动平台首先将事件发生状况发送给管理人员,若管理人员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无法执行人工事故处理,则触发救援请求的发送,若在发送救援请求后的第二预设时间内无法接收到请求的答复信息,则标记救援单位为无法执行当次救援任务,并在所述第一序列中剔除包含该单位的联动方案并生成第三序列。
[0019]更进一步地,根据第三序列执行救援最终请求,并在按照第三序列执行请求时发送初始救援方案。
[0020]更进一步地,通过BIM救援联动平台发送救援方案时一通发送BIM可视建筑结构信息。
[0021]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地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所述的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
[0022]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地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实时风险控制程序,该实时风险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的步骤。
[002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不仅仅针对于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联合救援的请求,而是同时关联多个救援联合单位;

每一个联合方案对
应初始救援方案,所有救援单位在从本单位到事发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本专利实现最佳救援方案的确定,到现场对比分析后,高效实施;

由于救援单元的可能的变动,设置多个救援方案应对存在部分救援单位无法执行任务的情况,同时,根据救援效果对请求救援的单位进行排序,实现动态调整联合方案并得到最好的救援效果,并且本专利技术设置了独特的联动方案排序修改方法,这是现有技术中不存在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排序修改方法可以同时兼顾联合方案的生成和救援方案的发送。
附图说明
[0024]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图中,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预设建筑单位的结构数据,并根据所述建筑单位的数据信息在BIM救援联动平台上创建对应的三维模型;步骤2,在后台服务器中根据生成的三维模型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仿真,将事故的类型与应急救援联动的单位进行关联,并根据事故的发展等级分配的不同联动方案,所述联动方案包括的救援联动的单位数量和类型,并且联动方案根据预设救援效果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序列,其中,所述预设救援效果为根据历史救援结果预先生成;步骤3,在发生事故时,服务器接收分布式传感器发送的事故数据,其中,所述事故数据包括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点与所述建筑单位的位置关系以及事故的发展等级;步骤4,根据所述事故数据的类型和事故的发展等级确定待执行的救援联动方案,按照所述第一序列发送救援请求至最高排序的联动方案对应的救援单位;步骤5,根据返回的救援请求答复内容修改联动方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进一步包括:任一个事故的发展等级对应存储了多个联动方案,所述多个联动方案中的多个救援联动的单位类型至少有一个单位的类型是不同的,所述服务器根据每一个联动方案对应于不同的事故生成对应的初始救援方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需要修改联动方案后,向发生的事故在服务器中关联的全部救援联动单位发送救援请求,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联动方案的修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应急救援联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将确定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仲理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众客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