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及包含其的叶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454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涡流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及包含其的叶片,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包括基板、两个对称设置的翼型,基板与叶片本体连接;每个翼型包括连接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翼板和下翼板为三角形板;上翼板的厚度和长度均小于下翼板;下翼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预制有豁口;上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一翼尖,下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二翼尖。通过设计的两个翼尖产生两个翼尖涡,增加了产生的涡量和涡强度,进一步抑制气流分离和失速现象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大攻角时,即使安装了常规传统涡流发生器,仍然存在气流分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后,可进一步降低较大攻角下气流发生分离的可能性。下气流发生分离的可能性。下气流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及包含其的叶片


[0001]本技术属于涡流发生器
,具体涉及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及包含其的叶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风电机组大容量和长柔叶片发展趋势日益加快,受风轮惯性增加、控制迟滞、叶片气动和结构设计特点等制约因素影响,叶片表面气流分离现象愈发凸显。此外在役风电机组,随着运行年限增加,叶片表面脏污、点/腐蚀破坏等影响,使得叶片前缘粗糙度增加,气流流经叶片表面时的提前进入转捩或失速状态,将导致叶片升力急剧下降,阻力大幅增加,机组发电量损失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气动增功减阻附件,1947年由Taylor首次发现并提出涡流发生器可以有效延迟飞机机翼边界层分离,之后随着风洞实验和数值仿真技术对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涡流发生器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风电机组等领域。涡流发生器可以在其翼尖产生相对涡流,由于其强度和能量较高,使处于逆压梯度中的边界层流场获得附加能量后能够继续沿叶片翼型表面流动而不发生或延迟发生气流分离现象。
[0003]现有常规涡流发生器虽然可以起到抑制气流分离和延迟失速的作用,但对于翼型大攻角、空气密度较低和湍流较大时,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气流分离和失速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及包含其的叶片,解决了翼型大攻角、空气密度较低和湍流较大时,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气流分离和失速现象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包括基板、两个对称设置的翼型,基板与叶片本体连接;每个翼型包括连接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翼板和下翼板为三角形板;
[0007]上翼板的厚度和长度均小于下翼板;
[0008]下翼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预制有豁口;
[0009]上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一翼尖,下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二翼尖。
[0010]进一步,翼型的前缘安装起始位置距离叶片本体前缘顶点的距离为X,X=T
x
*c,其中T
x
为相对转捩位置,c为叶片本体的弦长。
[0011]进一步,第一翼尖与第二翼尖的距离为L1,0<L1<0.5L;L为下翼板的长度。
[0012]进一步,下翼板的长度为L,翼型的高度为h1,L=2*h1~4*h1。
[0013]进一步,翼型的高度为h1,两个翼型的前缘开口间隔为d,后缘开口间隔为D,d=h1~3*h1,D=2*h1~4*h1;
[0014]翼型与基板的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为θ,θ=15
°
~25
°

[0015]进一步,第一翼尖的厚度为f,0<f≤e,e为下翼板的最大厚度。
[0016]进一步,翼型的高度为h1;
[0017]第二翼尖的高度为h2,0<h2<h1。
[0018]进一步,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采用模具浇筑而成或采用3D打印制成。
[0019]进一步,基板与叶片本体粘接。
[0020]一种叶片,在叶片本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的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相邻仿鱼鳍式涡流发生器中心距ΔD=2*h1~10*h1,h1为翼型的高度。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包括基板、两个对称设置的翼型,基板与叶片本体连接;每个翼型包括连接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翼板和下翼板为三角形板,上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一翼尖,下翼板的尾缘形成第二翼尖。相对于常规单翼尖涡流发生器而言,通过设计的两个翼尖产生两个翼尖涡,增加了产生的涡量和涡强度,进一步抑制气流分离和失速现象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大攻角时,即使安装了常规传统涡流发生器,仍然存在气流分离的问题,本技术实施后,可进一步降低较大攻角下气流发生分离的可能性;且第一翼尖设计的较薄,可以降低新增涡流发生器后产生的气动阻力。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仿鱼鳍涡流发生器安装示意图;
[0024]图2为仿鱼鳍涡流发生器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5]图3为仿鱼鳍涡流发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仿鱼鳍涡流发生器的各种尺寸示意图;
[0027]图5为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表面压力图;
[0028]图6为攻角α=12
°
下安装常规涡流发生器的翼型流速云图;
[0029]图7为攻角α=12
°
下安装本技术的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的翼型流速云图;
[0030]其中,1、基板;2、上翼板;3、下翼板;4、第一翼尖;5、第二翼尖;6、叶片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0032]本技术附图及实施例描述和示出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仅仅是表示本技术选定的一种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附图及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含”、“包括”或者其他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元素、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仅只包括那些要素,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该其过程、元素、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34]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和性能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如图1所示,在叶片本体6上安装有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
[0036]如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包括基板1、两个对称设置的翼型,基板1与叶片本体6连接;每个翼型包括连接的上翼板2和下翼板3,上翼板2和下翼板3为三角形板;上翼板2的厚度和长度均小于下翼板3;下翼板3与基板1连接的一侧预制有豁口;上翼板2的尾缘形成第一翼尖4,下翼板3的尾缘形成第二翼尖5。
[0037]如图2所示,翼型前缘安装起始位置距离叶片本体6前缘顶点的距离为X,向其后缘方向安装;X值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两步骤:
[0038]S1、计算叶片本体6位置翼型最佳升阻比对应的攻角α;
[0039]S2、使用Rfoil软件计算攻角α下所述翼型的气动性能,得出相对转捩位置T
x
,x=T
x
*c,其中,c为叶片本体6的弦长。
[0040]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的尺寸如图4所示,其中如图4d所示,第二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两个对称设置的翼型,基板(1)与叶片本体(6)连接;每个翼型包括连接的上翼板(2)和下翼板(3),上翼板(2)和下翼板(3)为三角形板;上翼板(2)的厚度和长度均小于下翼板(3);下翼板(3)与基板(1)连接的一侧预制有豁口;上翼板(2)的尾缘形成第一翼尖(4),下翼板(3)的尾缘形成第二翼尖(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翼型的前缘安装起始位置距离叶片本体(6)前缘顶点的距离为X,X=T
x
*c,其中T
x
为相对转捩位置,c为叶片本体(6)的弦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翼尖(4)与第二翼尖(5)的距离为L1,0<L1<0.5L;L为下翼板(3)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下翼板(3)的长度为L,翼型的高度为h1,L=2*h1~4*h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鳍式涡流发生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黎军张林伟虞小兵黄月彭阁陈浩黄莹陈普运蔡安民林伟荣李力森李媛许扬金强郑茹心邬烔王传玺赵晨曦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湖北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