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及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406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7
一种极片,极片的复合集流体包括绝缘基材以及第一、第二导电层;极片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或第一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活性物质层;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活性物质层,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不设置活性物质层;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均不设置活性物质层,第三区域翻折叠放于第二区域上,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对,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朝向同一侧,第三区域在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第二区域内且第三区域在第二区域的投影的面积小于第二区域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三区域叠在第二区域上,极耳可以同时和上下层导电层接触,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实现良好的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片及电芯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极片及使用该极片的电芯。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数码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行业中。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由绝缘基材层和导电层组成的新型复合集流体,这种复合集流体采用绝缘材料作为基材,在绝缘基材的两侧表面设置导电层,替代传统的铜箔、铝箔等金属箔材集流体。由于复合集流体中不含金属箔材,可以避免金属毛刺导致电池内部出现大量的微短路,防止电池内部短时间积聚热量而发生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使电池的安全性能得到改善。但这种复合集流体的基材为绝缘材料,绝缘基材将设置于其两侧表面的导电层隔离,从而焊接极耳时,极耳难以和位于复合集流体两侧表面的导电层同时导通,会造成电阻过大、充放电过程中温升急剧增加的问题,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和极耳间导电效果好、能量密度高的极片及电芯。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0005]一种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复合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绝缘基材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基材的两侧表面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极片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一区域相邻设置且一体相连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不设置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相邻设置且一体相连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均不设置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三区域翻折叠放于所述第二区域上,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对,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朝向同一侧,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且所述第三区域在第二区域的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
[0006]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形成极耳焊接区,极耳焊接于所述极耳焊接区,所述极耳具有和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相接触的第一焊接部以及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接触的第二焊接部。
[0007]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三区域翻折后其端部和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并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凹槽,所述第二焊接部从其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连接处向下弯折,从而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0008]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极耳连接于所述极片的中间,所述极耳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的分界线。
[0009]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极耳连接于所述极片的一侧,所述极耳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的分界线。
[0010]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三区域翻折后其端部和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并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极耳垫块,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相接触并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焊接部通过所述极耳垫块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接触并焊接在一起。
[0011]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导电加强层,所述导电加强层和所述第三区域一起翻折,所述导电加强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形成极耳焊接区。
[0012]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三区域翻折时的折线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活性物质层的端面的外侧,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面积,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间连接区域的下方形成一缺槽;或者,所述第三区域翻折时的折线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活性物质层的端面相对齐,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上的投影面积等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面积。
[0013]如上所述的极片,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均设置有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被活性物质层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绝缘基材的同一侧。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为前述极片。
[001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在使用复合集流体的极片上设置仅单面设置活性物质层的第二区域和双面均不设置活性物质层的第三区域,将第三区域翻折叠在第二区域上,使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对,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朝向和极耳相对的同一侧,并形成极耳焊接区域,极耳焊接后可以和集流体两侧表面的导电层同时接触,导通效果好,且第三区域进行一次翻折成型,制程简单;而且第二区域仅第一导电层表面未设置活性物质层,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至少部分设置有活性物质层,有利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沿图1中A

A线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极片的第三区域翻折形成折叠部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极片焊接极耳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极片焊接极耳后的局部剖视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极片焊接极耳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沿图6中C

C线的剖视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极片焊接极耳后的示意图。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做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清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术语“正”、“反”、“底”、“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复合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绝缘基材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基材的两侧表面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一区域相邻设置且一体相连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不设置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相邻设置且一体相连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均不设置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三区域翻折叠放于所述第二区域上,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对,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朝向同一侧,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且所述第三区域在第二区域的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形成极耳焊接区,极耳焊接于所述极耳焊接区,所述极耳具有和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相接触的第一焊接部以及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相接触的第二焊接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域翻折后其端部和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并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凹槽,所述第二焊接部从其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连接处向下弯折,从而和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焊接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于所述极片的中间,所述极耳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的分界线。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成海何伊曾玉祥谢继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