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管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327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集约型管廊,该集约型管廊包括顶部开口的管廊主体,管廊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和排水沟道,排水沟道位于容置空间的下方,且容置空间的底部与排水沟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管廊主体的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容置空间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架,多个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地下管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地下管线无法集中布设,管控难度大的技术问题。管控难度大的技术问题。管控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约型管廊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工程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集约型管廊。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地下管线按规范要求排布,采用直埋的方式将地下管线100(如:电力管线、通讯管线,燃气管线、供热管线、给排水管线等)分布埋设于道路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方,满足城市运营所需管线要求。该种直埋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0003]一、地下管线100数量多、种类繁杂,不易管理、维修;
[0004]二、如果地下管线100发生故障,维修费用高,而且需要破路维修,影响交通及城市美观;
[0005]三、地下管线100长时间处于直埋状态下,管线老化严重;
[0006]四、老旧城区道路狭窄,房屋基础较浅,地上施工面窄小,按照常规管线安全间距要求,宽度不足以满足多种地下管线100的直埋需求;
[0007]五、直埋市政管线附属设施位置随意,同时出现井盖较多的现象,可能影响行人通行和城市景观,直埋的地下管线100易产生因自身结构性缺陷、外力破坏等引发的安全事故;
[0008]六、地下管线100(如市政管线)更新增容,导致道路反复开挖,影响交通,使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在老旧城区,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市政管线更新增容难度极大,事故隐患陡增。
[0009]针对相关技术中地下管线无法集中布设,管控难度大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0010]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集约型管廊,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术内容
[001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约型管廊,能够对地下管线进行集中管控,合理布局和利用空间,便于对地下管线的管控。
[0012]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方案来实现: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约型管廊,所述集约型管廊包括顶部开口的管廊主体,所述管廊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和排水沟道,所述排水沟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下方,且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与所述排水沟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所述管廊主体的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
[0014]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架,所述多个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地下管线。
[0015]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集约型管廊的内部设置有对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排水沟道进行分隔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预留有进水口,所述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进水口处。
[0016]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平台由远离所述进水口至靠近所述进水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0017]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板上具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排水沟道的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二盖板上具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孔。
[0018]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的顶面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设置有与对应的所述地下管线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地下管线置于所述凹槽内。
[0019]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地下管线至少包括通信管线、电力管线、污水管线和给水管线。
[0020]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管线和所述电力管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相对内壁上。
[002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管线和所述给水管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相对内壁上。
[002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支架上设置一根所述污水管线或所述给水管线。
[0023]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支架上设置多根所述通信管线或所述电力管线。
[0024]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上具有竖向连通所述支架的多个漏水孔。
[0025]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廊主体设置于街道地面的下方。
[0026]由上所述,本技术的集约型管廊的特点及优点是:在管廊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和排水沟道,排水沟道位于容置空间的下方,并且在容置空间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架,多个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地下管线,从而兼具管廊内排水和地下管线布设的功能,且排水与地下管线的布设互不影响,满足市政排水以及周边区域使用管线的要求,管廊空间利用最大化,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在较窄的道路下布置整个排水沟道以及管网系统,不受路宽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27]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8]图1:为现有技术中地下管线的直埋位置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集约型管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0]图3:为本技术集约型管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1]图4:为本技术集约型管廊的布置位置示意图。
[0032]
技术介绍
中的附图标号为:
[0033]100、地下管线。
[0034]本技术中的附图标号为:
[0035]1、管廊主体;101、容置空间;
[0036]102、排水沟道;103、进水口;
[0037]104、支撑平台;2、第二盖板;
[0038]201、第二进水孔;3、第一盖板;
[0039]4、支架;401、漏水孔;
[0040]5、通信管线;6、电力管线;
[0041]7、支撑座;8、污水管线;
[0042]9、给水管线;10、街道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4]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约型管廊,该集约型管廊包括顶部开口的管廊主体1,管廊主体1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矩形筒状结构,管廊主体1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101和排水沟道102,排水沟道102位于容置空间101的下方,且容置空间101和排水沟道102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以满足布设地下管线以及排水需求。在容置空间101的底部与排水沟道10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可拆卸的第一盖板3,管廊主体1的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2。
[0045]在本技术中,如图2、图3所示,容置空间10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架4,各支架4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平板状结构,各支架4通过螺栓固定于容置空间101的内壁上,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对应支架4的位置,多个支架4上分别设置有地下管线,使得地下管线与排水沟道102以及容置空间101的底部存在一定的距离,避免水流对地下管线造成腐蚀或损坏。
[0046]具体的,如图4所示,管廊主体1设置于街道地面10的下方,管廊主体1的延伸方向与街道的延伸方向同向,即使街道狭窄也能满足管廊主体1的布设和使用空间。第二盖板2对管廊主体1的顶部开口进行覆盖,对管廊主体1内的地下管线进行维护、维修,工作人员则需打开第二盖板2后进入管廊主体1内。
[0047]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约型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约型管廊包括顶部开口的管廊主体,所述管廊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和排水沟道,所述排水沟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下方,且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与所述排水沟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所述管廊主体的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架,所述多个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地下管线;所述地下管线至少包括通信管线、电力管线、污水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通信管线和所述电力管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相对内壁上;所述污水管线和所述给水管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相对内壁上;所述污水管线和所述给水管线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设置高度低于所述通信管线和所述电力管线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设置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约型管廊的内部设置有对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排水沟道进行分隔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预留有进水口,所述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进水口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蕾李一鸣庄璐尹力文尹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