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冷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3151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冷电机,包括机壳、固定于所述机壳内的定子铁芯、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以及可转动套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的转子;所述机壳的内壁设有机壳进油道;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轭部外侧沿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冷却油通道,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的内圈设有第一定子铁芯槽,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内为第一轴向冷却油道。所述机壳进油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油通道、第一轴向冷却油道以及环形油道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定子铁芯的内部集成多路冷却油道,通过定子铁芯槽内部的集成油道,将冷却油导入定子铁芯槽内的支油道,冷却油在定子铁芯槽内支油道向铁芯的两个端面流动,实现对槽内绕组直接的冷却,大大提升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大大提升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大大提升了整体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冷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油冷电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整车性能的不断追求,整车企业对驱动电机的扭矩、功率密度、效率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机功率的增大和功率密度的提升,使得电机的发热问题最为突出。
[0003]如何通过有效的冷却,使电机中的温升极限限制在允许范围内是保证电机扭矩/功率密度的重要因素。现有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冷却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水冷何油冷。
[0004]其中水冷存在无法直接冷却热源的问题,容易形成局部的热孤岛,因而散热效率不理想,限制了电机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升。随着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作为直接冷却技术的油冷电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油本身不导磁,不导电的特性,采用冷却油与电机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的传热方式,大大提升了传热效果,使得电机功率密度大幅提升。
[0005]现有的油冷技术按照电机结构可分为定子冷却和转子冷却两大类。其中,转子油冷引入了额外的转子搅油损耗,容易导致电机内部的散热不均匀,影响整体冷却效果。而目前已有的定子冷却多是对定子端部绕组喷淋油的方式冷却。定子铁芯部分的冷却一般是冷却油冷却定子铁芯外表面或者在定子铁芯内布置冷却油路,通过对定子铁芯的冷却间接的冷却定子铁芯槽内的绕组。由于热传导路径长,冷却效果差。容易使得热量集中在定子铁芯的中段,因此无法对电机的轴向中段绕组进行有效的热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油冷电机,其能够很好解决电机定子槽内绕组、端部绕组、定子铁芯的散热问题,极大提升了电机的散热性能。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冷电机,包括机壳、固定于所述机壳内的定子铁芯、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以及可转动套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的转子;
[0008]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内壁设有机壳进油道;
[0009]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定子冲片组、以及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外径的第二定子冲片组;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设于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的两端。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轭部外侧沿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冷却油通道,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的内圈设有第一定子铁芯槽,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内为第一轴向冷却油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的外圆设有环形油道。
[0012]进一步地,所述机壳进油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油通道、第一轴向冷却油道以及环形油道相通。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由至少两个第一定子冲片叠加而成;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由至少两个第二定子冲片叠加而成;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定子冲
片组的中间位置。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定子冲片为环形片。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的轭部外侧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过油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定子冲片按照依次正面叠压再反面叠压多片的规律进行叠压,叠压后的第一定子冲片过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与所述机壳进油道相通的多条第一冷却油通道。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子冲片内圈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定子槽,所述第一定子槽内开设有第一油槽;叠压后的第一油槽组合形成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在该第一定子铁芯槽内形成第一油道腔,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内的绕组或槽绝缘与第一定子冲片叠压形成的第一油道腔组合形成多条第一轴向冷却油道。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油槽位于第一定子槽的槽底中间,所述第一油槽占所述槽底宽的1/2

1/3、或所述第一油槽位于第一定子槽的槽底圆角处、或所述第一油槽位于第一定子槽侧面处。
[0018]优选地,所述第二定子冲片为环形片。
[0019]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二定子冲片外圆的圆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漏斗形进油口,在相邻的两个进油口之间开设有第一导油槽;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导油槽之间开设有第二导油槽;所述第二定子冲片内圈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定子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油槽内侧的第二定子槽内开设有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槽内侧的第二定子槽内开设有第二油槽;叠压后的第二油槽组合形成与第一定子铁芯槽相通的第二定子铁芯槽。
[0020]优选地,所述第二油槽设在所述第二定子槽的槽底部局部或侧部局部。
[0021]优选地,所述第二定子冲片按照依次正面叠压多片再反面并错开一个齿进行多个冲片叠压的结构,所述进油口、第一导油槽、第二导油槽和出油口的流量通过调整第二定子冲片叠压数量进行调整。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数、第二定子铁芯槽为N时,所述进油口的数量为N/2;所述出油口的数量为N/2,出油口与第二油槽连通,与出油口的位置相对应。
[0023]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油槽的数量为N/2,第二导油槽与出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口的位置与进油口的位置相错一个槽口。
[0024]优选地,所述定子绕组包括定子铁芯槽内绕组以及位于所述定子铁芯槽内绕组两端的定子端部绕组。
[0025]本专利技术在定子铁芯的内部集成多路冷却油道,将定子铁芯槽与槽内绕组组合形成轴向支油道,通过定子铁芯槽内部的集成油道,将冷却油导入定子铁芯槽内的支油道,冷却油在定子铁芯槽内支油道向铁芯的两个端面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却油直接与定子铁芯槽内的绕组直接接触,实现对槽内绕组直接的冷却,进而从定子槽内支油道流出的油喷射到铁芯端部的绕组上,对端部的绕组实现直接接触冷却,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冷却油与槽内绕组和端部绕组直接接触冷却,大大提升了整体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本专利技术的油冷电机冷却示意图
[0027]图2本专利技术中定子铁芯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3本专利技术中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0029]图4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定子冲片局部示意图
[0030]图4

1本专利技术中方案2中第一定子冲片局部示意图
[0031]图4

2本专利技术中方案3中第一定子冲片局部示意图
[0032]图4

3本专利技术中方案3中第一定子冲片叠加局部示意图
[0033]图5本专利技术中多个第一定子冲片叠压示意图
[0034]图6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定子冲片示意图
[0035]图7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定子冲片叠压示意图
[0036]图8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定子冲片叠压人油口到出油口油路示意图
[0037]图9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定子冲片变形示意图
[0038]图10第二定子冲片变形叠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在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冷电机,包括机壳、固定于所述机壳内的定子铁芯、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以及可转动套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内壁设有机壳进油道;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定子冲片组、以及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外径的第二定子冲片组;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设于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的两端;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轭部外侧沿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冷却油通道,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的内圈设有第一定子铁芯槽,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内为第一轴向冷却油道;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的外圆设有环形油道;所述机壳进油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油通道、第一轴向冷却油道以及环形油道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由至少两个第一定子冲片叠加而成;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由至少两个第二定子冲片叠加而成;所述第二定子冲片组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组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冲片为环形片;所述第一定子冲片的轭部外侧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过油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定子冲片按照依次正面叠压再反面叠压多片的规律进行叠压,叠压后的第一定子冲片过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与所述机壳进油道相通的多条第一冷却油通道;所述第一定子冲片内圈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定子槽,所述第一定子槽内开设有第一油槽;叠压后的第一油槽组合形成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在该第一定子铁芯槽内形成第一油道腔,所述第一定子铁芯槽内的绕组或槽绝缘与第一定子冲片叠压形成的第一油道腔组合形成多条第一轴向冷却油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位于第一定子槽的槽底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有林黄夫泉
申请(专利权)人:李斯特新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