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83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涉及电梯轿厢构件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撑杆,撑杆为T形状设计,撑杆的中下方位置与两个长板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在受力架的顶部位置受力与轿厢位置限位固定之后,缓冲器的支撑臂上端的滚轮将受到受力架的向下作用力,缓冲器的支撑臂将会进行倾斜,并且阻尼器顶部位置与轿厢的内部上方位置相贴合,阻尼器将分担缓冲器所受到的作用力。解决现有电梯轿厢立柱在重力影响下会导致电梯轿厢立柱存在变形的情况,且变形的轿厢立柱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轿厢构件
,特别涉及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是电梯用来运载乘客或货物及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电梯轿厢立柱是电梯轿厢的受力构件,通过立柱与轿厢上梁、轿厢下梁连接形成电梯轿厢的固定架。
[0003]类似于目前电梯轿厢立柱还存在以下不足:电梯轿厢立柱在设置的时候多数为固定式设立,在重力影响下会导致电梯轿厢立柱存在变形的情况,且变形的轿厢立柱影响正常使用,不能进行自主复位,后续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检修维护。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以期达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的目的与功效,具体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撑杆,撑杆为T形状设计,撑杆的中下方位置与两个长板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的中间位置分别与一个短板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短板呈对称设计,两个短板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且两个短板上端中间转动连接位置与连接杆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的上端位置分别设置有分散板,两个分散板呈对称设计,且两个分散板位于固定架的内部两侧位置,连接杆的底部位置与稳定架的底部后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长板位于固定架的内部位置,连接杆穿过两个长板转动的中间位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架的前端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稳定架的内部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柱,稳定架的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调节架,调节架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调节架的螺纹孔内转动连接有螺纹柱。
[000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架的左右两侧位置分别转动连接有一个适应架,两个适应架呈对称设计,两个适应架的内部前端位置均滑动连接有一个延伸架,两个延伸架呈L形状设计。
[000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延伸架的前端上方位置滑动连接有受力架,两个受力架的中下方位置均设置有弹簧,受力架设置的弹簧上端位置与延伸架内部上端位置相贴合。
[001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延伸架的前端内部位置均设置有一个缓冲器,缓冲器的后端位置弹性连接有一个支撑臂,且每个缓冲器支撑臂的上端位置均设置有滚轮,两个缓冲器支撑板上端的滚轮均与一个受力架底部位置相贴合。
[00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延伸架的底部位置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换向架,两个换向架的前端两侧位置分别转动连接有一个调节支板。
[0012]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调节支板的前端上方位置均设置有一个阻尼器,阻尼器为伸缩杆设计,且阻尼器中间位置套接有弹簧,阻尼器上端高度低于受力架的上端位置的高度。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将固定架的后位置与轿厢位置相连接,稳定架的底部位置与轿厢的内部下方位置贴合,后续转动螺纹柱,通过螺纹柱与调节架螺纹孔的配合,使其调节架在稳定架滑槽内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滑动,当调节架在稳定架的滑槽内进行上升时,使得调节架设置的零部件同步进行向上的位置移动,直至受力架的顶部位置与轿厢位置的顶部位置相贴合,与此同时通过调节架与适应架的转动来调节受力架的弧度摆放位置,便于受力架顶部位置与轿厢合适位置进行贴合,在延伸架与受力架进行伸缩滑动的时候,可以调节受力架位置的延伸范围,更能适应受力架向轿厢顶部内侧位置进行延伸贴合,增大受力架的受力区域。
[0014]2.当受力架的位置确定之后,继续转动螺纹柱,使得调节架在稳定架滑槽内向上移动,这个时候受力架顶部位置与轿厢上方位置贴合,对受力架进行作用力施压,进而对受力架的位置进行限位,不需要单独固定适应架的转动幅度,以及适应架与延伸架的延伸距离。
[0015]3.在受力架的顶部位置受力与轿厢位置限位固定之后,缓冲器的支撑臂上端的滚轮将受到受力架的向下作用力,缓冲器的支撑臂将会进行倾斜,并且阻尼器顶部位置与轿厢的内部上方位置相贴合,阻尼器将分担缓冲器所受到的作用力。
[0016]4.当受力架与阻尼器受到向下的作用力的时候,结合螺纹柱与调节架螺纹孔的配合,调节架的向下作用力将传递至稳定架,使得稳定架进行向下施压,结合连接杆的底部位置与稳定架的底部后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稳定架向下施压移动的时候将会带动连接杆在固定架的内部向下滑动,在连接杆向下滑动的时候将会带动两个短板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两个长板进行转动,两个长板上端位置间距将会远离,使其两个长板上端两侧的分散板分别贴合固定架的内部两侧位置,将稳定架向下的作用力转换成横向的作用力,对稳定架向下的作用力进行力学换向分散,以此提高稳定架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8]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9]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立柱的左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立柱的侧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立柱底侧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3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固定架整体后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固定架整体后侧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调节架整体半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调节架整体半剖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列表1、固定架;101、撑杆;102、短板;103、长板;104、分散板;105、连接杆;2、稳定架;201、螺纹柱;3、调节架;301、适应架;302、延伸架;303、受力架;304、缓冲器;305、换向架;306、调节支板;307、阻尼器。
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
[0022]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包括有:固定架1;固定架1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撑杆101,撑杆101为T形状设计,撑杆101的中下方位置与两个长板103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中间位置分别与一个短板102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短板102呈对称设计,两个短板102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且两个短板102上端中间转动连接位置与连接杆105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上端位置分别设置有分散板104,两个分散板104呈对称设计,且两个分散板104位于固定架1的内部两侧位置,连接杆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1);所述固定架(1)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撑杆(101),撑杆(101)为T形状设计,撑杆(101)的中下方位置与两个长板(103)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中间位置分别与一个短板(102)的下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短板(102)呈对称设计,两个短板(102)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且两个短板(102)上端中间转动连接位置与连接杆(105)的上端位置转动连接,两个长板(103)的上端位置分别设置有分散板(104),两个分散板(104)呈对称设计,且两个分散板(104)位于固定架(1)的内部两侧位置,连接杆(105)的底部位置与稳定架(2)的底部后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长板(103)位于固定架(1)的内部位置,连接杆(105)穿过两个长板(103)转动的中间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架(2)的前端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稳定架(2)的内部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柱(201),稳定架(2)的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调节架(3),调节架(3)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调节架(3)的螺纹孔内转动连接有螺纹柱(201)。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电梯轿厢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婷袁义兴何志军柯煌刘礼林商进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创跃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