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组件,涉及太阳能组件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板和储能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设于太阳能板的一侧,第二连接机构,设于第一连接机构和太阳能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侧板、对称设于第二侧板一侧面两端的连接件及设于两个连接件之间的止回机构,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止回机构与连接件相配合用于调整相邻太阳能板相对件的夹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连接件和止回机构,将相邻太阳能板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有效的拼接安装,增大了相邻太阳能板间的相对稳定,使得太阳光伏组件内的多个太阳能板具有有效的整体连接强度,且通过卡入件与对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卡合分离,又便于太阳能板的拆卸运输。能板的拆卸运输。能板的拆卸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单体太阳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
[0003]在太阳能组件的安装使用过程中,大多通过安装支架对多个独立的太阳能组件进行拼接安装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但是传统的支架大多只能从底部形成对太阳能板的支撑,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相邻太阳能板的连接处大多没有设有效的连接结构,从而不仅容易造成相邻太阳能板连接处的松动,又不能根据安装的实际使用需求对相邻太阳能板的相对夹角进行调整,使其不能更好的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使用,为此提出一种太阳能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组件,通过设置的连接件和止回机构,解决了现有的太阳能组件在进行使用时不仅容易造成相邻太阳能板连接处的松动,又不能根据安装的实际使用需求对相邻太阳能板的相对夹角进行调整,使其不能更好的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和储能系统,还包括;
[0007]第一连接机构,设于太阳能板的一侧;
[0008]第二连接机构,设于第一连接机构和太阳能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侧板、对称设于第二侧板一侧面两端的连接件及设于两个连接件之间的止回机构,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止回机构与连接件相配合用于调整相邻太阳能板相对件的夹角;
[0009]所述止回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表面的U型座、滑动设于U型座两端的螺纹筒及固定安装于U型座内侧的弧形块;
[0010]其中,所述弧形块通过安装于其内的驱动组件与两侧对应的螺纹筒相配合,且螺纹筒远离U型座的一端固定设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内止回板;
[0011]卡合机构,设于太阳能板的两侧,用于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形成配合实现多组太阳能板的装配。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的末端滑动设有第二卡板,且第二侧板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对第二卡板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螺栓。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侧板、滑动于第一侧板末端的第一卡板,且第一卡板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对第一卡板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螺栓。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一侧面的第一弧形板和固定设于
第一侧板外侧的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转动设有连接销,且连接销的一端贯穿第一弧形板固定设有与内止回板相适配的外止回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驱动螺杆、导向杆和旋转柄,所述导向杆通过轴承与双向驱动螺杆同轴活动连接,且其两端与螺纹筒的内部滑动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柄固定安装于双向驱动螺杆表面并置于弧形块的中部,所述双向驱动螺杆通过轴承活动安装于弧形块的内部且其一端与对应的螺纹筒螺纹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内止回板和外止回板结构相同;
[0018]其中,内止回板包括盘体和止回齿,所述止回齿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止回齿呈环形阵列的形式等距均匀的设于盘体的一侧面。
[0019]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系统包括接线模块、充放电控制器、电压/电流阀值预设模块、蓄电池组、换流器、负载和发电机,所述接线模块、充放电控制器、电压/电流阀值预设模块、蓄电池组、换流器、负载、发电机和太阳能板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并形成连通回路;
[0020]其中,所述负载包括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
[0021]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板包括铝边框、玻璃、封装胶膜EVA、太阳能电池片和背板,所述玻璃、封装胶膜EVA、太阳能电池片和背板从下而上依次铺设并置于铝边框、内侧形成太阳能板。
[0022]进一步地,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开设于铝边框两侧的槽体、嵌如安装于槽体内部的连接柱、螺纹装配于连接柱内部的丝杆和固定安装于丝杆末端的卡入件;
[0023]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保护层、发电层、隔层、蓄电层、保护层和控制电路。
[002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1.通过设置的连接件和止回机构,将相邻太阳能板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有效的拼接安装,增大了相邻太阳能板间的相对稳定,使得太阳光伏组件内的多个太阳能板具有有效的整体连接强度,且通过卡入件与对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卡合分离,又便于太阳能板的拆卸运输;
[0026]2.通过设置的止回机构,转动旋转柄带动双向驱动螺杆转动,使其与两端的螺纹筒产生螺纹配合,从而可以同步的调整两个内止回板的相对距离,使其与相邻的外止回齿形成卡合或分离,进而可以满足相邻太阳能板相对摆放角度的调整及固定,使其在安装放置过程中更好的适用,有效增大了该装置的适用范围;
[0027]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形态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板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侧板拆解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储能系统示意图;
[0037]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片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9]10、太阳能板;101、铝边框;102、玻璃;103、封装胶膜EVA;104、太阳能电池片;105、背板;
[0040]1041、保护层;1042、发电层;1043、隔层;1044、蓄电层;1045、保护层;1046、控制电路;
[0041]110、第二侧板;111、第二卡板;
[0042]120、连接件;121、第一弧形板;122、第二弧形板;123、连接销;124、外止回板;
[0043]130、止回机构;131、U型座;132、螺纹筒;133、弧形块;134、内止回板;
[0044]1331、盘体;1332、止回齿;
[0045]140、第一侧板;141、第一卡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板(10)和储能系统(20),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设于太阳能板(10)的一侧;第二连接机构,设于第一连接机构和太阳能板(1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侧板(110)、对称设于第二侧板(110)一侧面两端的连接件(120)及设于两个连接件(120)之间的止回机构(130),所述第二侧板(110)通过止回机构(130)与连接件(120)相配合用于调整相邻太阳能板(10)相对件的夹角;所述止回机构(130)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110)表面的U型座(131)、滑动设于U型座(131)两端的螺纹筒(132)及固定安装于U型座(131)内侧的弧形块(133);其中,所述弧形块(133)通过安装于其内的驱动组件与两侧对应的螺纹筒(132)相配合,且螺纹筒(132)远离U型座(131)的一端固定设有与连接件(120)相配合的内止回板(134);卡合机构,设于太阳能板(10)的两侧,用于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形成配合实现多组太阳能板(10)的装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10)的末端滑动设有第二卡板(111),且第二侧板(110)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对第二卡板(111)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螺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侧板(140)、滑动于第一侧板(140)末端的第一卡板(141),且第一卡板(14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对第一卡板(141)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0)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110)一侧面的第一弧形板(121)和固定设于第一侧板(140)外侧的第二弧形板(122),所述第一弧形板(121)和第二弧形板(122)之间转动设有连接销(123),且连接销(123)的一端贯穿第一弧形板(121)固定设有与内止回板(134)相适配的外止回板(12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驱动螺杆(150)、导向杆(151)和旋转柄(152),所述导向杆(151)通过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佩鸿,胡昌文,胡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普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