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665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煤矿机电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包括轴流风机、盖帽、过滤筒、导流筒、转接筒、混流输出筒,轴流风机安装在混流输出筒内部且同轴设置;盖帽由上述过滤筒上端插入,且通过螺栓将上述盖帽与过滤筒连接为一体;导流筒通过螺栓安装在过滤筒下端;混流输出筒上端与导流筒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固定;转接筒上端固定在导流筒下端,且转接筒上端开口面积为导流筒下端开口面积的一半;转接筒下端与轴流风机上端插接,该装置盖帽、过滤筒、导流筒、转接筒以及混流输出筒均为分体式制造,形成双供气结构,在风机功率不提升的条件下提升整体通风设备向送风管道的送风量,节能减排。节能减排。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机电设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井工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为了保证矿井内部具有足够的氧气以及将矿井下面工作人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排出就需要使用通风装置对矿井进行通风换气,在通风装置使用的过程中会在通风管道的端部设置风机,通过轴流风机将竖向通风井内的干净气流抽进送风管道至水平方向的煤炭开采施工位置,实现对矿井内部新鲜空气的补充以及气流推动污浊空气的排出。
[0003]目前,为了增加送风管道的输送气量,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风机的过滤或者在送风管道上安装二级风机,同时整体的耗能也增加。为了能够在增加供气的同时不增加耗能,本申请文件提供了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盖帽、过滤筒、导流筒、转接筒以及混流输出筒均为分体式制造,形成双供气结构,在风机功率不提升的条件下提升整体通风设备向送风管道的送风量,节能减排。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包括轴流风机、盖帽、过滤筒、导流筒、转接筒、混流输出筒。
[0007]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混流输出筒内部且同轴设置;所述盖帽由上述过滤筒上端插入,且通过螺栓将上述盖帽与所述过滤筒连接为一体;所述导流筒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过滤筒下端;所述混流输出筒上端与所述导流筒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固定;所述转接筒上端固定在所述导流筒下端,且所述转接筒上端开口面积为所述导流筒下端开口面积的一半;所述转接筒下端与所述轴流风机上端插接;所述导流筒周侧面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所述混流输出筒周侧面通过第二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帽包括第一法兰圈;所述第一法兰圈上端固定有向上的上锥筒;所述第一法兰圈下端固定有向下的下锥筒。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筒包括圆柱滤网筒;所述圆柱滤网筒上下端分别固定一个第二法兰圈。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筒包括圆管;所述圆管上端固定一个第三法兰圈;所述圆管内部固定有螺旋板;所述螺旋板的螺旋轴处设置有个圆柱杆;所述圆管下端固定一个第四法兰圈;所述第四法兰圈中部固定有分隔板。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接筒上端为半圆形结构;所述转接筒下端为圆形,且设置圆插管部。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流输出筒包括位于最上端的第五法兰圈;所述第五
法兰圈下端固定依次设置的第一扩口管部、圆筒管部、第二扩口管部以及第六法兰圈。
[0013]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14]1、本专利技术轴流风机通过转接筒从导流筒内抽气,增加导流筒内螺旋气流的流速,同时增加螺旋板直接导向混流输出筒与轴流风机之间部分的气流量,轴流风机出气端与混流输出筒之间形成压差,进一步增加混流输出筒与轴流风机之间气流流速,在风机功率不提升的条件下提升整体通风设备向送风管道的送风量,降低电能消耗。
[0015]2、本专利技术盖帽、过滤筒、导流筒、转接筒以及混流输出筒均为分体式制造,组装时使用螺栓直接连接成整体,制造及维护成本较低。
[0016]3、本专利技术导流筒与转接筒结合,并与轴流风机和混流输出筒配合形成双供气结构,结构合理,供气量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煤矿开采机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盖帽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过滤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导流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导流筒与转接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混流输出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轴流风机;2、盖帽;3、过滤筒;4、导流筒;5、转接筒;6、混流输出筒;21、第一法兰圈;22、上锥筒;23、下锥筒;31、圆柱滤网筒;32、第二法兰圈;41、圆管;42、第三法兰圈;43、螺旋板;44、圆柱杆;45、第四法兰圈;46、分隔板;61、第五法兰圈;62、第一扩口管部;63、圆筒管部;64、第二扩口管部;65、第六法兰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8]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9]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30]实施例一
[0031]请参阅图1

9,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32]具体地包括轴流风机1、盖帽2、过滤筒3、导流筒4、转接筒5、混流输出筒6。
[0033]轴流风机1安装在混流输出筒6内部且同轴设置;盖帽2由上述过滤筒3上端插入,
且通过螺栓将上述盖帽2与过滤筒3连接为一体;导流筒4通过螺栓安装在过滤筒3下端;混流输出筒6上端与导流筒4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固定;转接筒5上端固定在导流筒4下端,且转接筒5上端开口面积为导流筒4下端开口面积的一半;转接筒5下端与轴流风机1上端插接;导流筒4周侧面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混流输出筒6周侧面通过第二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
[0034]其中,盖帽2包括第一法兰圈21;第一法兰圈21上端固定有向上的上锥筒22;第一法兰圈21下端固定有向下的下锥筒23。上锥筒22在上端阻挡上方冲击,并对上方气流向周侧疏导,降低风阻。
[0035]其中,过滤筒3包括圆柱滤网筒31;圆柱滤网筒31上下端分别固定一个第二法兰圈32。
[0036]其中,导流筒4包括圆管41;圆管41上端固定一个第三法兰圈42;圆管41内部固定有螺旋板43;螺旋板43的螺旋轴处设置有个圆柱杆44;圆管41下端固定一个第四法兰圈45;第四法兰圈45中部固定有分隔板46。下锥筒23伸入圆柱滤网筒31内,并与螺旋板43配合方便,气流在圆柱滤网筒31内便于形成环形气流,环形气流进入导流筒4内沿螺旋板43的螺旋气流稳定。
[0037]其中,转接筒5上端为半圆形结构;转接筒5下端为圆形,且设置圆插管部。转接筒5上端对接的为螺旋板43下侧部分的一半,螺旋板43直接螺旋输送的气流直接进入到轴流风机1与混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包括轴流风机(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帽(2)、过滤筒(3)、导流筒(4)、转接筒(5)、混流输出筒(6);所述轴流风机(1)安装在所述混流输出筒(6)内部且同轴设置;所述盖帽(2)由上述过滤筒(3)上端插入,且通过螺栓将上述盖帽(2)与所述过滤筒(3)连接为一体;所述导流筒(4)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过滤筒(3)下端;所述混流输出筒(6)上端与所述导流筒(4)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固定;所述转接筒(5)上端固定在所述导流筒(4)下端,且所述转接筒(5)上端开口面积为所述导流筒(4)下端开口面积的一半;所述转接筒(5)下端与所述轴流风机(1)上端插接;所述导流筒(4)周侧面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所述混流输出筒(6)周侧面通过第二连接支架安装在煤矿通风井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开采机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2)包括第一法兰圈(21);所述第一法兰圈(21)上端固定有向上的上锥筒(22);所述第一法兰圈(21)下端固定有向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晓李姝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