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7749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2
在具备多个传感器的检测装置中,防止传感器的误动作并实现小型化。检测装置(110)具备:内罩(130),其具有流入口(131)和流出口(132);板状部件(140),其设置在内罩内,具有第一通气孔(141)和第二通气孔(142);第一传感器(S1),其在板状部件的表面设置在比第一通气孔更靠流入口侧的位置;以及第二传感器(S2),其在板状部件的背面设置于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之间。之间。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开发了用于检测PM2.5等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在特开2019

215315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气体检测模块和微粒子检测模块的气体检测装置。
[0003]在特开2017

181153号公报中,公开了抑制检测区域中的空气的紊流的粒子检测传感器。
[0004]在作为检测装置,制作除了粒子检测传感器之外还搭载有气体传感器(VOC传感器等)、温湿度传感器的多传感器单元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检测装置外部的空气中包含的气体浓度、温湿度的信息,需要在粒子检测传感器作为检测对象的空气的流路上安装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但是,由于检测装置内的空气流中包含PM2.5等气溶胶、灰尘,因此存在灰尘堆积在各传感器的表面而误动作的问题。此外,若在空气的流路上配置传感器(特别是温湿度传感器),则与粒子检测传感器所具备的发光元件的距离变近,因此受到该发光元件的发热的影响,因此存在误动作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多个传感器的检测装置中,防止传感器的误动作并实现小型化。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检测装置具备:壳体,其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板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具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第一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件的表面,并设置于比所述第一通气孔更靠所述吸气口侧;以及第二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板状部件的背面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之间。有益效果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在具备多个传感器的检测装置中,能够防止传感器的误动作并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罩的说明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说明图。图4为图2中的A

A

线截面图。图5为图2中的B

B

线截面图。图6为图2中的C

C

线截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说明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说明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4对应的A

A

线截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5对应的B

B

线截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6对应的C

C

线截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孔的实施例的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孔的实施例的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孔的实施例的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罩的隔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第一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检测装置的长边方向作为X方向,将短边方向作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作为Z方向。
[0011]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10的分解立体图。
[0012]检测装置110是检测气体特性的多传感器装置。作为具备检测装置110的电子设备的例子,有空气净化器、空调等。
[0013]如图1所示,检测装置110具备由表罩120、内罩130及背罩160构成的壳体、板状部件140、气流生成机构150、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参照图3)以及第三传感器S3(参照图3)。
[0014]表罩120是位于表侧的罩,具备流入口(吸气口)121和流出口(排气口)122。流入口121和流出口122设置在与板状部件140相对的背面。流入口121是将位于检测装置110的外部的气体吸入内部的口。流出口122是将位于检测装置110的内部的气体向外部喷出的口,呈与气流生成机构150的排出口对应的形状。
[0015]内罩130是位于表罩120与背罩160之间的罩,覆盖板状部件140、第一传感器S1以及气流生成机构150。内罩130具备流入口(吸气口)131和流出口(排气口)132。流入口131及流出口132配置在相当于表罩120的流入口121及流出口122的位置,且设置在与板状部件140相对的背面。流入口131是将位于检测装置110的外部的气体吸入内部的口,流出口132是将位于检测装置110的内部的气体向外部喷出的口,呈与气流生成机构150的外形对应的形状。
[0016]板状部件140是搭载第一传感器S1等的台板。板状部件140也可以是基板。基板是印刷基板,在由绝缘体形成的板的上或内部施加有导体的布线。第一传感器S1在板状部件140的表面设置在比第一通气孔141更靠流入口131的一侧。
[0017]在图1中,气流生成机构150为了方便而与其他部件分离,但与内罩130一体化设置,在壳体内产生从流入口131朝向流出口132的气流。由此,气流生成机构150使壳体内的空气从流出口132向壳体外排出。气流生成机构150具备风扇、温度调节器、压力调节器等。另外,气流生成机构150不一定内置于壳体,也可以外置。
[0018]背罩160是位于检测装置110的下侧的罩。如图1所示,与气流生成机构150一体化的内罩130和背罩160被板状部件140及第一传感器S1覆盖设置。详细而言,板状部件140被
设置于背罩160内的螺钉170支承,与气流生成机构150一体化的内罩130覆盖板状部件140。
[0019]在板状部件140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141和第二通气孔142。详情将在后面说明。
[0020]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罩130的说明图,与图1相比上下翻转。如图2所示,第一流路FP1是从流入口131通过第一传感器S1,并通过气流生成机构150使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流路。第一传感器S1配置在流入口131的附近。
[0021]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140的背面的说明图。如图3所示,以大致矩形状表示的第一通气孔141以在中央上侧沿Y方向配置长轴的方式配置。以大致矩形状表示的第二通气孔142以在左中央侧沿X方向配置长轴的方式配置。第一通气孔141和第二通气孔142配置在第一传感器S1与流出口132之间,详细而言,设置在第一流路FP1(参照图2)的第一传感器S1的下游侧、且气流生成机构150的上游侧。第二通气孔142设置在气流生成机构150的下侧。
[0022]另外,在图3中第一通气孔141和第二通气孔142均以大致矩形状表示,但也可以是大致椭圆状,可适当设定。
[0023]第一通气孔141设置在第一传感器S1的附近。第二通气孔142设置在气流生成机构150的附近。由此,从第一通气孔141潜入板状部件140的下侧的空气因气流生成机构150的吸气力而从第二通气孔142流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壳体,其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板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具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第一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件的表面,并设置于比所述第一通气孔更靠所述吸气口侧;以及第二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板状部件的背面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一传感器之间还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具有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比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更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备气流生成机构,所述气流生成机构使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从所述排气口向所述壳体外排出,所述第二通气孔设于所述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昇成濑大贵冈见光敏佐佐部博一藤山利也增田佳史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半导体创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