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自动化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钢构内模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自动化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搭设内模支架,而一般的内模支架搭设需要人工逐次将立柱、横梁搭设连接,需要采用多个高度的立杆进行支撑,而相对的内模支架搭设空间较小,所以一般需要全程人工施工,因为立柱与横梁在较小的空间内难以顺利快速的调整位置方向,施工不便利,效率低下;同时内模支架顶部两侧设有倾斜角度,对于倾斜角度部分的支撑需要不同于中间部分高度的立柱,进而需要工人通过加设底部或顶部垫块不断调整立柱的高度;整体过程比较繁琐;
[0003]为了实现快速高效的内模支架的安装,经过检索,申请号为202111356013.9的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自动化操作方法,通过设置卷扬机实现了内模板横向支撑杆的升降自动化;
[0004]但是如上述问题中提到的内模支架顶部支撑需要不断改变立柱高度安装的问题没有实现自动化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自动化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1)内模安装:按照设计规定测算支撑机构所需数量,根据测算布置支撑机构;首先安装底梁,安置过程中对底梁进行调平并固定;其次根据内模整体设计长度测算竖向支撑的数量即每条底梁上支撑框的数量,并根据此数量依次安装支撑座并进行固定;再次,将支撑框、支撑柱Ⅱ、丝杠的整体组装总成插接在支撑座上;2)梁架的制作:根据设计要求,首先制作支架Ⅰ、支架Ⅱ,然后根据梁架总体长度进行支架Ⅰ、支架Ⅱ的插接,插接后再通过锁止机构对支架Ⅰ、支架Ⅱ的插接进行固定;其次,针对梁架两侧斜边的角度,通过转动双向丝杠带动斜杆Ⅰ转动实现斜杆Ⅰ的上升或下降,进而完成两端斜边角度的调整;3)将起吊机构安装在梁架上,再将梁架安装在底托上并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转动套环并下压套环带动U型罩下滑顶推梯形块,使梯形块回缩进安装槽,保证梯形块不会干涉支撑柱Ⅱ及固定块的升降;然后通过电机Ⅰ带动电机Ⅱ沿丝杆移动至丝杠处相互对应,再通过电机Ⅱ带动丝杠转动,实现支撑柱Ⅱ的升降;将梁架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最后通过千斤顶进行高度微调;4)通过起吊机构逐次起吊横撑;5)依次安装横撑两端的方木和内模板;6)内模拆除:7)梁架回收:8)支撑机构回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自动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然后通过横撑两端的千斤顶Ⅱ顶撑两侧的方木和内模板,内模板采用模块化拼装;然后安装梁架上方的内模板和方木;步骤6)中首先解除横撑与支撑机构的锁定,其次通过起吊机构依次下降横撑并复位千斤顶Ⅱ并逐次拆除两侧的方木与内模板;步骤7)中通过电机Ⅰ控制电机Ⅱ在T型滑槽内滑动,每滑动至一处支撑框的位置时停止,通过电机Ⅱ带动丝杠转动带动梁架下下降回收,并依次拆除梁架顶部内模板和方木;然后将梁架中的支架Ⅰ和支架Ⅱ之间的插接关系解除;在支撑柱Ⅱ和梁架下降前通过U型罩和套环将梯形块推入安装槽内;步骤8)中将支撑柱Ⅱ与丝杠、支撑框的组装总成和底梁依次收纳;收纳过程中可先将电机Ⅱ、电机Ⅰ拆除并单独存放。3.一种挂篮悬臂施工内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内模支架包括梁架、支撑机构、起吊机构;起吊机构设于梁架上,梁架设于支撑机构顶端;梁架包括支架Ⅰ、支架Ⅱ、锁止机构,支架Ⅰ、支架Ⅱ相互插接并通过锁止机构连接固定;支架Ⅱ与支架Ⅰ结构相同且通过斜杆Ⅰ、调节臂Ⅰ、竖杆、横杆Ⅰ、横杆Ⅲ组成;调节臂Ⅰ包括双向螺杆和一对套杆,其中一支套杆铰连接斜杆Ⅰ,另一支套杆铰连接横杆Ⅰ;双向螺杆两端通过螺纹连接套杆;斜杆Ⅰ一端铰连接横杆Ⅲ,斜杆Ⅰ另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的伸缩杆Ⅰ;横杆Ⅰ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的伸缩杆Ⅱ,伸缩杆Ⅱ一端铰连接伸缩杆Ⅰ;支架Ⅰ中的横杆Ⅰ和横杆Ⅲ一端设有插孔用于插接支架Ⅱ;支架Ⅱ中的横杆Ⅰ和横杆Ⅲ端部设有固定连接的齿条和支撑轴;支撑轴和齿条插入支架Ⅰ中横杆Ⅰ、横杆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权,刘海晨,罗文英,崔咏政,王健旭,刘杰,祝广远,郭春强,莫宗勤,高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