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导出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自导出敷料包括储液层和导液层,其中储液层与导液层包括相连续的水凝胶,导液层还包括分布在水凝胶中的油凝胶颗粒,相邻油凝胶颗粒之间的水凝胶构成亲水孔道,从而利用亲水孔道进行单向导液,可抑制所吸收液体的回流,伤口渗出液可沿着油凝胶颗粒之间的亲水孔道,借由毛细力吸入水凝胶内部,而导液层表面排布的油凝胶颗粒则会阻止吸收渗出液向伤口表面回流交换,且避免敷料与伤口之间发生粘连。且避免敷料与伤口之间发生粘连。且避免敷料与伤口之间发生粘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导出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伤口敷料
,具体涉及一种自导出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皮肤是人体的最外层屏障,主要功能是保护底层肌肉、骨骼、韧带和内部器官来自外部的生物、化学、机械和物理损伤。当皮肤受到割伤、烧伤、手术切口或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后,其结构和功能必须重新建立,以尽快保证皮肤功能的正常运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伤口的愈合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皮肤受伤后立即发生,以避免细菌污染。而非正常愈合的伤口通常会出现细菌感染,从而导致人体出现病变,严重的会导致永久性致残,甚至死亡。
[0003]水凝胶敷料通常为不溶于水的亲水性聚氨酯聚合物,由天然或者合成聚合物组成,这些三维聚合物凝胶具有亲水的多孔结构,具有很高的吸水和保水能力。水凝胶具有独特的高含水量(高达99.5%)、非粘附性、延展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与活组织相似的特性,此外,水凝胶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溶胀和可逆去溶胀的特性,因此,它们在再生医学、药物递送以及本综述的重点伤口愈合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水凝胶敷料能在伤口表面创造一个湿润度适宜的微环境,可塑性极强,使用过程不会对皮肤产生黏连,因为它们水分很高,从而能够对伤口表面起到冷却效果和舒缓效果,进而减少换药疼痛。此外,水凝胶的有限粘附力意味着它们很容易被除去而不会对愈合的组织造成进一步的创伤。
[0004]2007年,白金汉郡奇尔特恩斯大学学院的D.McColl研究组表征了伤口的湿度剖面,阻抗和脱水速率,并研究了不同组成的泡沫敷料对伤口润湿度的影响,他们发现过度浸润会抑制伤口愈合,这项研究引起了人们对于伤口表面润湿度控制的重视。
[0005]现有的医用水凝胶敷料在处理伤口时,因伤口环境的水分过大或凝胶本身持续的和伤口表面渗出液进行吸收和交换,容易引起皮肤的浸渍和皮肤组织强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期望提供一种自导出敷料,利用毛细力进行单向导液,可抑制所吸收液体的回流,而导液层表面排布的油凝胶颗粒则会阻止吸收渗出液向伤口表面回流交换且避免敷料与伤口之间发生粘连。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自导出敷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快速。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本专利技术的自导出敷料,包括储液层及与所述储液层一侧相连续的导液层;所述储液层与导液层包括相连续的水凝胶;所述导液层还包括分布在水凝胶中的油凝胶颗粒。其中,导液层为伤口接触层,导液层中相邻油凝胶颗粒之间的水凝胶构成亲水孔道,利用毛细力进行单向导液,可抑制所吸收液体的回流,导液层中最外侧的油凝胶颗粒在导液层表面露出,导液层表面排布的油凝胶颗粒则会阻止吸收渗出液向伤口表面回流交换,且避免敷料与伤口之间发生粘连。
[0010]在一优选方案中,在厚度截面上,所述导液层呈现出非均匀的组成形态,其具体形态主要有:一是,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且,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二是,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且,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三是,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且,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四是,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且,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
[0011]上述非均匀组成形态的导液层中,第一种非均匀组成形态为更优选的组成形态,其导液层中的亲水孔道由表面向内部呈支化态,其孔径由水凝胶表面向水凝胶内部呈梯度减小,从而利用亲水孔道的梯度毛细力进行单向导液,吸液效果最为优良。在实际伤口敷料应用中,可根据伤口情况,使用不同导液效率的自导出敷料。
[0012]在另一优选方案中,在厚度截面上,所述油凝胶颗粒在导液层中均匀分布。
[0013]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自导出敷料,所述导液层中,所述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为0.5
‑
50μm。
[0014]具体地,所述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
‑
100μm,优选为20
‑
40μm;所述油凝胶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
‑
200μm。
[0015]具体地,所述水凝胶由水凝胶预聚液经光固化得到,所述水凝胶预聚液包括去离子水以及溶于去离子水中的聚合物单体、第一交联剂及第一光引发剂;所述油凝胶颗粒由油凝胶预聚液经光固化得到,所述油凝胶预聚液包括油液及溶于油液中的第二交联剂和第二光引发剂。
[0016]具体地,所述油凝胶颗粒与水凝胶的体积比为0.5:9.5至5:5,所述导液层厚度占自导出敷料整体厚度的比例为10%
‑
60%。
[0017]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单体选自丙烯酰胺、海藻酸钠、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包含海藻酸钠的其中两种;所述第一交联剂为N
’
N
‑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或偶氮二异丁腈;所述第一光引发剂为二乙氧基苯乙酮、过硫酸铵或2
‑
羟基
‑2‑
甲基苯丙酮。
[0018]优选地,所述油液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或甲基丙烯酸十八酯;所述第二交联剂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所述第二光引发剂为N
’
N
‑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或2
‑
羟基
‑2‑
甲基苯丙酮。
[0019]优选地,所述聚合物单体、第一交联剂及第一光引发剂在水凝胶预聚液中的浓度分别为5
‑
30wt%、0.04
‑
3wt%、0.04
‑
3wt%,进一步分别优选为10%
‑
20wt%、0.1wt%、0.2wt%。
[0020]优选地,所述第二交联剂和第二光引发剂在油凝胶预聚液中的浓度分别为0.4
‑
10wt%、0.4
‑
10wt%,进一步分别优选为1wt%、3wt%。
[00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水凝胶为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类双网络水凝胶,所述聚合物单体为丙烯酰胺和海藻酸钠,所述油液为月桂酸甲基丙烯酯。
[0022]基于上述的自导出敷料,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导出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油凝胶预聚液在水凝胶预聚液中分散为油相液滴,对包含油相液滴的水凝胶预聚液进行热固化或光固化等固化处理,从而得到自导出敷料。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层及与所述储液层一侧相连续的导液层;所述储液层与导液层包括相连续的水凝胶;所述导液层还包括分布在水凝胶中的油凝胶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截面上,所述导液层呈现出非均匀的组成形态,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截面上,所述导液层呈现出非均匀的组成形态,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截面上,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大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截面上,存在于所述水凝胶表面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小于存在于所述水凝胶内部区域的油凝胶颗粒的平均间隙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截面上,所述油凝胶颗粒在导液层中均匀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
‑
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导出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凝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
‑
10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涛,兰晋泽,时连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