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740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线轴接板、金属保护体、翻转体、气密门、封盖、散热槽,线轴接板嵌入于金属保护体的左侧,翻转体设置于金属保护体的右侧表层并与线轴接板形成对向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由金属保护体进一步改进后,通过装载腔内置的两组硬盘区与信息主体区能有效的将信息主体与硬盘进行区分布置,使得提高零部件的识别度,提高后续的维护便利性,然后依靠边缘绝缘构件的第一、第二绝缘体能替代原有的金属面与信息主体、硬盘进行接触,防止信息主体与硬盘通电使用时受导电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电流泄露所造成的防护装置整体表层通电情况,从而能有效的解决因漏电情况所产生的无法在信息主体通电时对防护装置进行触碰的问题。触碰的问题。触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可根据自身的全方位包裹特点来将电子信息组件以及硬盘进行定点保护,使之能防止外界的恶意撞击以及因离心力影响而导致的掉落情况所造成信息组件损坏情况,从而通过防护装置的加持下能有效的提高信息组件的数据完整性以及防止损坏而造成的信息数据丢失情况;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防护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防护装置为增强自身对信息系统组件的防护强度,其均采用高强度金属与之进行贴合固定防护,但金属通常存在相应的导电性,以至于信息系统组件通电使用时其表面与防护装置内层相贴合区域极易产生电流的大范围传导现象,从而因电流的大范围传导则会导致漏电现象的产生,使之无法在整体部件通电时对其进行触碰,从而降低了防护装置在信息系统组件通电时的使用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线轴接板、金属保护体、翻转体、气密门、封盖、散热槽,所述线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线轴接板(1)、金属保护体(2)、翻转体(3)、气密门(4)、封盖(5)、散热槽(6),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轴接板(1)嵌入于金属保护体(2)的左侧,所述翻转体(3)设置于金属保护体(2)的右侧表层并与线轴接板(1)形成对向布置,所述气密门(4)通过翻转体(3)安装于金属保护体(2)的右侧,所述封盖(5)固定于金属保护体(2)的上端,所述散热槽(6)嵌入于封盖(5)当中并与金属保护体(2)内部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保护体(2)设有拼接槽(21)、绝缘构件(22)、装载腔(23)、横向承载件(24)、硬盘区(25)、信息主体区(26),所述拼接槽(21)嵌入于绝缘构件(22)边缘,所述绝缘构件(22)内层与装载腔(23)相通,所述横向承载件(24)固定于装载腔(23)的上下区域,所述硬盘区(25)与横向承载件(24)相通,所述信息主体区(26)设置于装载腔(23)的中心部位并与硬盘区(25)互不相通,所述绝缘构件(22)通过边缘拼接槽(21)与翻转体(3)进行定位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信息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22)设有抗变形体(221)、一号组合腔(222)、适配槽(223)、连接组件(224)、拼接层(225)、阻挡块(226)、第一绝缘体(227)、二号组合腔(228)、第二绝缘体(229),所述抗变形体(221)与一号组合腔(22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一号组合腔(222)上端与适配槽(223)相通,所述连接组件(224)与适配槽(223)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224)嵌入于拼接层(225)当中并与阻挡块(226)相贴合,所述阻挡块(226)固定于拼接层(225)的右侧边缘,所述第一绝缘体(227)上下端通过拼接层(225)与连接组件(224)相连接并通过连接组件(224)嵌入于一号组合腔(222)内部并抗变形体(221)相连接,所述二号组合腔(228)与第一绝缘体(227)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绝缘体(229)通过二号组合腔(228)与第一绝缘体(227)内层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224)与装载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泉余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