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725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7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首先对车身主体的全局拓扑域进行优化,得到车身的第一设计数据,再根据第一设计数据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得到第二设计数据,根据第一设计数据与第二设计数据间的对比,识别薄弱的目标局部区域,针对每一目标局部区域,分别构建局部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每一目标局部区域的拓扑优化结果得到第三设计数据,再进一步确定第三设计数据中涉及的多个目标零部件的料厚参数和/或材料参数的取值,最终得到车身的目标设计数据。由此实现了对车身从全局到局部的多层级拓扑优化,即先从全局优化车身框架设计,再对薄弱的局部区域进行结构优化,最终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量化设计的目的。量化设计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对提升汽车的里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汽车质量的降低有助于电耗下降和续航里程增加,同时汽车质量的降低可减少制动距离,提高安全性能。因此,在车身的设计环节需要进行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优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优化方法,包括:
[0005]构建车身主体的全局拓扑域,根据所述全局拓扑域构建第一车身模型;
[0006]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对所述全局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结果得到车身的第一设计数据;
[0007]根据所述第一设计数据构建第一有限元模型,并以预设的全局性能为优化约束,最小化质量分数为优化目标,对所述第一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车身的第二设计数据;r/>[0008]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构建车身主体的全局拓扑域,根据所述全局拓扑域构建第一车身模型;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对所述全局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结果得到车身的第一设计数据;根据所述第一设计数据构建第一有限元模型,并以预设的全局性能为优化约束,最小化质量分数为优化目标,对所述第一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车身的第二设计数据;确定所述第二设计数据中相较所述第一设计数据增厚的目标局部区域;针对每一目标局部区域,构建所述目标局部区域的局部拓扑域,以及根据所述第二设计数据构建除所述目标局部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的第二有限元模型,根据所述局部拓扑域和所述第二有限元模型得到第二车身模型;以预设的全局性能和/或所述目标局部区域对应的局部性能为优化约束,最小化拓扑域体积分数为优化目标,根据所述第二车身模型对所述局部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每一目标局部区域的拓扑优化结果,得到车身的第三设计数据;确定所述第三设计数据中涉及的多个目标零部件的设计参数的取值,得到车身的目标设计数据,所述设计参数包括目标零部件的料厚参数和/或材料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对所述全局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结果得到车身的第一设计数据,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构建用于NVH学科的第三车身模型,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构建用于碰撞学科的第四车身模型;针对NVH学科下预设的每一工况,对所述第三车身模型加载所述工况,基于所加载的工况对所述第三车身模型中的所述全局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得到拓扑优化过程中的最大柔度值和最小柔度值;针对碰撞学科下预设的每一工况,对所述第四车身模型加载所述工况,基于所加载的工况对所述第四车身模型中的所述全局拓扑域进行拓扑优化,得到拓扑优化过程中的最大柔度值和最小柔度值;根据多个工况分别对应的最大柔度值和最小柔度值,对所述全局拓扑域再次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结果得到车身的第一设计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碰撞学科下预设的每一工况,对所述第四车身模型加载所述工况,包括:针对碰撞工况,对参考车整车碰撞模型进行对应碰撞工况的仿真分析,并将碰撞的非线性过程分解为多段等效线性过程;针对每段等效线性过程,提取所述参考车整车碰撞模型中各关键截面的位移

碰撞力曲线;确定所述位移

碰撞力曲线中的碰撞力峰值对应的峰值起始位移和峰值结束位移;根据所述位移

碰撞力曲线进行从所述峰值起始位移到所述峰值结束位移的积分,得到所述关键截面的局部有效碰撞力;将每段线性过程中各关键截面对应的所述局部有效碰撞力加载到所述第四车身模型的对应截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构建用于NVH
学科的第三车身模型,包括:在所述第一车身模型的基础上添加电池包模型,将所述电池包模型处理为超单元子模型,并将所述电池包模型与所述第一车身模型间的螺栓连接点处理为超单元边界节点,得到用于NVH学科的第三车身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车身模型构建用于碰撞学科的第四车身模型,包括:在所述第一车身模型的基础上,将电驱系统外壳进行刚化处理,将包括悬架系统、闭合件系统、座椅系统和转向系统在内的关键子系统进行配重,得到初步处理模型;添加电池包模型,并将所述电池包模型分为托盘部分和除托盘部分外的其他部分,将所述托盘部分的模型与所述初步处理模型进行螺栓连接,将所述其他部分的模型通过配重进行等效,等效后使得电池包质量和惯量与所述电池包模型一致,得到用于碰撞学科的第四车身模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得到车身的第二设计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二设计数据中存在相邻的两个区域,且相邻的两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的整体厚度与另一区域的整体厚度间的差异大于设定值,则生成提示信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永雷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