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励器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激励器和应用该激励器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振动装置通过不断制造非对称振动,产生“仿佛朝向某一个方向”的作用力的错觉,此类振动又被称为异向性振动。
[0003]目前有两种实现该力感的手段:一种是向线性谐振器输入不对称信号,并利用人类感官产生错觉的方法。此种方式原则上只能产生持续的定向力感,不能实现离散的振动输出。同时,通过此种方式感受到的等效力较小,非对称信号也会产生多余的振动,因而难以获得清晰的方向感。另一种是通过快速制动线性谐振器来产生强力的力感。此种方法能生成非对称性大的振动,并且有多余振动比例小,力感单独且清晰的特点。但是,此方法需要由振动部和制动部分别独立构成,并不断的移动振动部或制动部位来切换蓄能和制动状态,导致其无法高速连续动作,且装置结构复杂。
[0004]然而,该类装置只实现了直线方向的振动,无法产生旋转方向的力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励器和电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并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子腔,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一侧壁围合形成第二子腔;和第一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内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一旋转部,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并呈偏心设置;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腔内的第二驱动件和第二旋转部,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并呈偏心设置;第三旋转组件,所述第三旋转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子腔内的第三驱动件和第三旋转部,所述第三旋转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并呈偏心设置;及第四旋转组件,所述第四旋转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并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旋转组件包括第四驱动件和第四旋转部,所述第四旋转部连接于所述第四驱动件的输出端,并呈偏心设置;其中,所述激励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同步驱动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以使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同时撞击所述第一隔板或同时分别撞击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板;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三驱动件和所述第四驱动件同步驱动所述第三旋转部和所述第四旋转部,以使所述第三旋转部和所述第四旋转部同时撞击所述第一隔板或同时分别撞击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呈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呈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且/或,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呈垂直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中间位置;且/或,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相对于所述第二隔板呈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四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设置,使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四驱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隔板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三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设置,使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隔板呈对称设置;且/或,所述第一旋转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旋转组件与所述第四旋转组件呈中心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励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同时分别撞击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板时,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分别在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板上形成第一冲击点和第二冲击点,所述第一冲击点至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冲击点至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相同;
且/或,定义所述第三旋转部和所述第四旋转部同时分别撞击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时,所述第三旋转部和所述第四旋转部分别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上形成第三冲击点和第四冲击点,所述第三冲击点至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冲击点至所述第一隔板的距离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的角度为90
°
,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的角度为9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宇庆朝邦,丁海阳,董宇航,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