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56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通过旁孔透射法,测量桩底深度作为初步测量桩深;选定被测桩和检测孔之间的平整地面作为新的敲击点,触发传感器安装在新的敲击点附近,探头下放至检测孔底;手持激振锤在新的敲击点进行激振;计算各个检测点的校正后的应力波的首波初至时间;根据校正后的应力波的首波初至时间计算最终测量桩深。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土层纵波波速代入旁孔检测分析过程中,消除土层介质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旁孔检测的精度。的精度。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桩基础测量
,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还涉及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桩基础因其承载能力大、安全性能高、适用性能强等特点本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建设中。桩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其主体结构部分多埋置于地下,难以直接观察其结构尺寸和缺陷的情况,而基桩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在工程检测时也一直被视为重点检测项目。
[0003]基桩检测主要包括完整性和承载力两个方面,完整性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低应变和声波透射法,承载力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静载试验和高应变。目前这几项技术均较为成熟,在行业内也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基础,各行业和地区也发布了多本相关的技术规范。
[0004]在完整性检测方面,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考虑在基桩施工完成后和上部结构施工前期间进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需要对一些既有建筑条件下的基桩进行检测的需求,如: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需要进行修缮加固,但施工和设计资料不全时,需要对其下部的基桩长度和完整性进行评估。与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建筑上部结构已建成,此时因上方存在其他结构的干扰,采用低应变和声波透射法存在较大困难。在此基础上,行业内发展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即旁孔透射法。
[0005]旁孔透射法最早于1978年法国的工程师提出,兴起于欧美国家,主要用于检测既有建筑基桩的长度,随后被国内学者引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既有建筑基桩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行业和多个地区标准中的推荐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桥梁或既有建筑等工程的基桩检测,多用于对桩长或较大缺陷的检测。旁孔透射法在既有建筑基桩长度检测时不受上部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优势,其基本原理是在基桩顶部或与基桩相连的刚性结构上激振产生应力波,利用在被测桩旁平行被测桩的钻孔内放置探头,接收从钻孔底部向上以一定距离经由桩身或桩底以下土层传播的应力波,通过分析探讨在不同深度下应力波在激发点和接收点间传播时间的变化,判定桩长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实际测试时,在桩顶面(或与桩顶联结的承台、桩帽等上部结构)上用手锤(力棒)垂直方向敲击产生应力波,并沿着桩身向下传播,遇到周围土层进行透射,在桩旁边事先钻好的孔内放置传感器来接收透射波信号,由此读取不同深度的初至波到达声时并拟合初至时间

深度关系图。当传感器低于桩底时,则声速将会改变,会在时间

深度图上显示一个拐点,由图中直线斜率发生变化的位置来推断桩的长度,两条直线的斜率可以分别用来推断桩身平均波速和桩底持力层的波速。如图1所示,直线l1和l2相交于点O,直线l1的斜率v1表示桩身平均波速,直线l2的斜率v2表示桩底持力层平均波速。点O的坐标h0表示桩底位置深度。
[0006]旁孔透射法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假设桩

孔之间的土层是均匀的,不考虑土层波速对信号传播声时的影响。但在实际工程中,桩周的土层往往是不均
匀的,不同深度的土层波速一般存在差别,故不同测点信号经桩传播到孔时在中间土层的传播时间所受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而目前在进行旁孔检测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实测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还提供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装置。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旁孔透射法的基础上,增加对桩周土层的纵波波速测试,通过各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层纵波波速来对实测的首波初至时间进行修正,解决旁孔透射法检测时因土层不均匀导致实测结果存在误差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1、通过旁孔透射法,测量桩底深度作为初步测量桩深h;
[0011]步骤2、选定被测桩和检测孔之间的平整地面作为新的敲击点,触发传感器安装在新的敲击点附近,探头下放至检测孔底;
[0012]步骤3、手持激振锤在新的敲击点进行激振;
[0013]步骤4、探头位于第i个检测点时,测量应力波产生的初始时间XCT
i
和应力波到达的首波初至时间XST
i

[0014]步骤5、计算检测孔内第i个检测点的土层纵波波速v
i

[0015]步骤6、计算各个检测点的校正后的应力波的首波初至时间NEWST
i

[0016]步骤7、计算检测点i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NEWST
i

XCT
i
;以初步测量桩深h为界,将各个检测点分为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上的检测点和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下的检测点,将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上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3;将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下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4;拟合线l3和拟合线l4的交点的深度作为最终测量桩深。
[0017]如上所述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1.1、首先将探头下放至检测孔底,触发传感器安装在预设的承台上的敲击点附近,触发传感器和探头分别通过线缆与旁孔测试仪连接;
[0019]步骤1.2、手持激振锤在敲击点进行激振;
[0020]步骤1.3、采集触发传感器检测的应力波产生的初始时间CT
i
,采集探头获得的应力波,并记录应力波到达的首波时间ST
i
,其中i为检测点的序号;
[0021]步骤1.4、将探头在检测孔内提升设定高度,重复步骤1.2

1.3,直至探头从下至上遍历检测孔内的各个设定高度的检测点;
[0022]步骤1.5、计算检测点i对应的应力波行走时间为ST
i

CT
i
;以设定桩深为界,将各个检测点分为位于设定桩深以上的检测点和位于设定桩深以下的检测点,将位于设定桩深以上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1;将位于设定桩深以下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2;拟合线l1和拟合线l2的交点的深度作为初步测量桩深。
[0023]如上所述步骤5的土层纵波波速v
i
基于以下公式:
[0024][0025]其中,h
i
表示第i个检测点与第i

1个监测点之间的间距,t
i
和t
i
‑1分别为探头位于第i个和第i

1个检测点时,应力波从敲击点传播至探头的时间,α
i
和α
i
‑1分别表示探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旁孔透射法,测量桩底深度作为初步测量桩深h;步骤2、选定被测桩和检测孔之间的平整地面作为新的敲击点,触发传感器安装在新的敲击点附近,探头下放至检测孔底;步骤3、手持激振锤在新的敲击点进行激振;步骤4、探头位于第i个检测点时,测量应力波产生的初始时间XCT
i
和应力波到达的首波初至时间XST
i
;步骤5、计算检测孔内第i个检测点的土层纵波波速v
i
;步骤6、计算各个检测点的校正后的应力波的首波初至时间NEWST
i
:步骤7、计算检测点i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NEWST
i

XCT
i
;以初步测量桩深h为界,将各个检测点分为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上的检测点和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下的检测点,将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上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3;将位于初步测量桩深h以下的检测点的深度作为因变量,对应的校正后应力波行走时间为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拟合线l4;拟合线l3和拟合线l4的交点的深度作为最终测量桩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考虑土层波速的旁孔检测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1、首先将探头下放至检测孔底,触发传感器安装在预设的承台上的敲击点附近,触发传感器和探头分别通过线缆与旁孔测试仪连接;步骤1.2、手持激振锤在敲击点进行激振;步骤1.3、采集触发传感器检测的应力波产生的初始时间CT
i
,采集探头获得的应力波,并记录应力波到达的首波时间ST
i
,其中i为检测点的序号;步骤1.4、将探头在检测孔内提升设定高度,重复步骤1.2

1.3,直至探头从下至上遍历检测孔内的各个设定高度的检测点;步骤1.5、计算检测点i对应的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胜张琦涛柴露柳竹青程四磊刘伟毛勇强刘守华杨永波邹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