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35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上安装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配合使用,对支撑板进行初次减震,通过上安装块、下安装块和连接杆配合使用,可以将支撑板的压力分散,然后通过第二弹簧和第二阻尼器进行第二减震缓冲,多次减震缓冲,支撑板的抗震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用性。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抗震结构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体系的选择要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几条基本原则,耐震基础是指经过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挡或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的建筑基础,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使建筑物达到抗震效果
[0003]现有技术中,原有的基础抗震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抗震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减震效果较差,在遇到较大震动时,无法对建筑进行抗震,导致基础不稳的问题,从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原有的基础抗震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抗震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减震效果较差,在遇到较大震动时,无法对建筑进行抗震,导致基础不稳的问题,从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上安装块,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滑行台,多个所述滑行台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的内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下安装块,多个所述下安装块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安装槽的内表壁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面与安装槽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面与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二阻尼器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块,多个所述矩形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块外表面均与多个所述限位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面均与所述安装槽的内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面与多个所述矩形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外表面与上安装块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多个所连接杆安装设置呈八字型。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内表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滑动设置有活动杆,两个所述活动杆的上端面均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2]1、本技术中,通过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配合使用,对支撑板进行初次减震,通过上安装块、下安装块和连接杆配合使用,可以将支撑板的压力分散,然后通过第二弹簧和第二阻尼器进行第二减震缓冲,多次减震缓冲,支撑板的抗震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0013]2、本技术中,支撑板在震动时,通过活动杆与安装板之间滑动贯穿连接,有效的限制了支撑板的震动方向,提高了支撑板的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例说明:1、底座;2、支撑板;3、安装板;4、活动杆;5、第一弹簧;6、第一阻尼器;7、滑行台;8、第二弹簧;9、第二阻尼器;10、限位槽;11、矩形块;12、下安装块;13、第一限位块;14、连接杆;15、上安装块;16、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1]实施例1,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6,安装槽16的内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6,第一阻尼器6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5,第一阻尼器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下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上安装块15,安装槽16的内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滑行台7,多个滑行台7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10,多个限位槽10的内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3,多个第一限位块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下安装块12,多个下安装块12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4,安装槽16的内表壁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9,第二阻尼器9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8,第一弹簧5的下端面与安装槽16的内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5的上端面与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多个第二阻尼器9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块11,多个矩形块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多个第二限位块17外表面均与多个限位槽10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0022]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当整个装置发生滑动时,通过第一阻尼器6和第一弹簧5配合使用,起到了对支撑板2的初步减震缓存,当支撑板2向下移动时,将连接杆14向下挤压,从而使下安装块12在滑行台7上移动,通过限位槽10和第一限位块13配合使用,避免了下安装块12在移动时会偏离的作用,通过上安装块15和下安装块12,消除了连接杆14
的运动干扰,当下安装块12移动到一定位置时,会触碰到矩形块11带动矩形块11移动,通过第二限位块和限位槽10配合使用,避免了矩形块11在移动时会偏离的作用,将从而将压力传送至矩形块11上,通过第二阻尼器9和第二弹簧8配合使用,起到了对压力进行缓冲的作用,从而对支撑板2进行第二次减震缓存的作用,抗震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0023]实施例2,如图1

图4所示,第二弹簧8的一端面均与安装槽16的内表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面与多个矩形块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杆14的另一侧外表面与上安装块15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多个所连接杆14安装设置呈八字型,安装槽16的内表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两个安装板3的上表面滑动设置有活动杆4,两个活动杆4的上端面均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
[0024]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通过安装板3起到了安装活动杆4的作用,通过安装板3和活动杆4配合使用,有效地限制了支撑板2的震动方向,保证了对支撑板的抗震效果。
[0025]工作原理:通过第一阻尼器6和第一弹簧5配合使用,对支撑板2的初步减震缓冲,当支撑板2向下移动时,使连接杆14向下挤压,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6),所述安装槽(16)的内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6),所述第一阻尼器(6)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阻尼器(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上安装块(15),所述安装槽(16)的内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滑行台(7),多个所述滑行台(7)的外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10),多个所述限位槽(10)的内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3),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块(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下安装块(12),多个所述下安装块(12)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4),所述安装槽(16)的内表壁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9),所述第二阻尼器(9)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基础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5)的下端面与安装槽(16)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林李生坤姚东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恒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