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包括单元本体,所述单元本体的内部设有多个储液腔,且所述储液腔的下部封闭、上部相互连通,且所述单元本体的上部设有加液口,所述加液口分别与各个所述储液腔相连通。通过将配重块设计为空心注水的配重单元,大大减小了配重块在非使用状态下的自身重量,从而便于施工时向建筑物的顶部搬运的劳动高强度,亦由此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单元本体内的储液腔相互独立,即便有储液腔破损发生泄露,亦不会影响其他储液腔,不会导致当前单元本体的重量瞬间降低,亦可降低由此导致的事故发生率。亦可降低由此导致的事故发生率。亦可降低由此导致的事故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配重装置,更具体的说,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
技术介绍
[0002]吊篮是建筑工程高空作业的建筑工具,作用于幕墙安装、外墙清洗等建筑施工场景。其原理是将悬吊机构架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利用提升机构驱动悬吊平台,通过钢丝绳沿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立面上下运行的施工设施,也是为操作人员设置的作业平台。悬吊机构架在安装时需要使用临时配重块来保持稳定,以确保悬吊平台拉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目前吊篮悬吊机构架上所使用的配重块大多采用金属制成,且为了保证安全性,且满足国家建筑施工相关标准的要求,单个配重块的设计重量较大,在使用时搬运难度大,运输成本高,且不便于收纳。而事实上,配重块只有在吊篮用于施工时才需要发挥配重的作用,在非使用状态下,其自身重量反而给搬运以及施工带来了弊端,因而有必要针对吊篮的配重装置结构进行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配重装置的配重块设计重量大,在使用时搬运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包括单元本体,所述单元本体的内部设有多个储液腔,且所述储液腔的下部封闭、上部相互连通,且所述单元本体的上部设有加液口,所述加液口分别与各个所述储液腔相连通。
[0006]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单元本体的内腔设有多块纵横相间的隔板,用于由纵横相间的隔板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隔板均与单元本体内的顶部保持间隙。
[0007]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板的上部均保持齐平。
[000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加液口上设有凸起的箱盖,所述单元本体的下部还设有与所述箱盖相匹配的凹槽。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单元本体的箱体任意位置上设有串接耳。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单元本体的箱体两侧设有把手。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将配重块设计为空心注水的配重单元,大大减小了配重块在非使用状态下的自身重量,从而便于施工时向建筑物的顶部搬运的劳动高强度,亦由此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单元本体内的储液腔相互独立,即便有储液腔破损发生泄露,亦不会影响其他储液腔,不会导致当前单元本体的重量瞬间降低,亦可降低由此导致的事故发生率,同时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结构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用于说明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的横向剖视图。
[0015]图4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0016]图5为用于说明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图5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为配重支架、11为配重托盘、12为支柱、2为配重单元、21为箱盖、22为隔板、23为把手、24为凹槽、3为储液腔、4为述重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20]参考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其在使用中可由多个叠装组成吊篮的配重装置,该配重单元包括单元本体2,结合图3与图4所示,单元本体2设计为内部具有内腔的空心结构,其内部设有多个独立的储液腔3,且储液腔3的下部封闭、上部相互连通,并且单元本体2的上部设有加液口,并使该加液口与其中一个储液腔3连通,也可理解为分别与各个储液腔3相连通,进而可从单元本体2上部的加液口加入或倒出配重填充液,当填充液由加液口进入单元本体的内腔后,依次的进入各个独立的储液腔3中,直至每个储液腔3都被填满,配重填充液加入完毕,此时达到使用重量。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单元本体的底部发生破损导致漏液,由于各个储液腔3相互独立,此时只是其中一个或几个储液腔3中的液体泄漏,不会致使其他未被破损影响的储液腔3一同泄漏,进而可防止一旦单元本体2发生破损,就使单元本体2中的全部液体泄漏,在配重中瞬间失去工作重量。
[0021]为便于上述独立的储液腔3设置,可直接在单元本体2的内腔中设置多块纵横相间的隔板22,从而可由纵横相间的隔板22形成上述的储液腔3,隔板22均与单元本体2内的顶部保持间隙,且与储液腔3内部的底面和侧面保持密封连接,从而使相邻的储液腔3均保持独立,侧面与底面不相互连通。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亦为了使各个储液腔3的上部相互连通,可直接将前述隔板22的上部保持齐平。
[0022]进一步的,正如图1与图2所示出的,为方便拼装组合多个单元本体2,还可在上述加液口上设计一个凸起的箱盖21,并在单元本体2的下部还设有与所述箱盖21相匹配的凹槽24,进而使两个单元本体2层叠堆放时,可相互保持稳定,基于前述的方式,亦可设计其他能使两个单元本体2在上下叠放时保持稳定的结构。另外为了方便搬运,可再在单元本体2的箱体两侧设置把手23。同时为了使单元本体2在非使用状态下可方便收集,还可在单元本体2的箱体任意位置上设有串接耳(图中未示出),以便于在非使用状态下用绳子将多个空的单元本体2穿成一串,方便搬运与运输。
[0023]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配重单元结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可用于吊篮的液体填充式配重装置,参考图5所示,包括配重支架1,前述配重支架1上安装有多个上述的配重单元,该配重单元即在装置中使用的配重块,可在配重支架1上起稳定作用,防止其在吊篮拉吊时发生倾翻。
[0024]参考图5与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有一个实施例,相较于金属材料制作的配重块而言,本实施例所称的配重单元容易因破损而影响其自身重量,容易影响配重装置使用的稳定性,虽然上述实施例中已经采用多个独立储液腔2的方式来降低破损后漏液速度,尽量降低因破损给配重单元自身重量造成的影响。而为了及时发现配重单元的漏液漏情况,本实施例中在配重支架1安装配重单元的位置下部安装了重力传感器4,将该重力传感器4接入控制模块,使得配重支架上配重单元的整体重量可由重力传感器4所采集并传输至控制模块,进而当配重单元出现破损时,漏液会导致其自身重量降低,此时重力传感器4采集的重力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传输至控制模块后,可利用预设的阈值来触发报警或其他提示,进而便于人们能及时发现配重单元破损的配重装置,并及时更换配重单元,防止出现事故。
[0025]进一步的,为便于安装上述配重单元,如图6所示出的,亦可在配重支架1的下部设计配重托盘11,将配重单元安装在该配重托盘11上,在此种结构之下,可将上述的重力传感器4直接安装在配重托盘11的下部,同样将该重力传感器4接入控制模块,使之能进行配重装置的重力采集传输至控制模块。进而可如图5中所示出的,将配重单元呈层叠式的安装在配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填充的配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本体(2),所述单元本体(2)的内部设有多个储液腔(3),且所述储液腔(3)的下部封闭、上部相互连通,所述单元本体(2)的上部设有加液口,所述加液口分别与各个所述储液腔(3)相连通;所述单元本体(2)的内腔设有多块纵横相间的隔板(22),用于由纵横相间的隔板(22)形成所述储液腔(3),所述隔板(22)均与单元本体(2)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陈德学,江建,王金花,张知军,罗祖泽,罗世瑶,石海,赖文武,尹仲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嘉泽正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