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继燕专利>正文

骨折块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4855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可靠的骨折块的固定装置,临近针尖的钢针上连接有摆动件,摆动件绕铰接轴转动时摆动件与钢针构成夹角式配合或摆动件贴附钢针杆身的合拢态,为体积较小的骨折块施加约束固定,取出钢针的过程中摆动件不会撑裂、划伤已经已生长好的机体组织,减少取出钢针的过程给患者造成的再次创伤。成的再次创伤。成的再次创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折块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科手术器械,具体将就是小骨折块的固定器械。

技术介绍

[0002]外力导致的骨骼损伤中,外力大小、受力部位等复杂状况造成粉碎性骨折的伤情极为常见,并且骨折块有大有小,骨科手术中需要对骨折块给予定位,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0003]名称为“一种髌骨骨折固定装置”(文献号CN215534922U)公开了的技术方案包括至少两髌骨针10,所述髌骨针10的头部外壁设有第一螺纹11,所述髌骨针10的尾部外壁设有第二螺纹12,所述第一螺纹11的螺距小于第二螺纹12的螺距,所述髌骨针10的尾部连接有张力绑线13,至少两髌骨针10的头部分别插入髌骨20内,相邻髌骨针10的尾部的张力绑线13相互打结固定。该方案适用于骨块体积较大的髌骨骨折块的固定,对于体块较小的骨折块没有穿置众多钢针的位置,也无法容置钢针上的设置第一螺纹11、第二螺纹12。
[0004]名称为“一种用于粉碎性骨折块固定的扎带及其制备方法”(文献号CN114767945A)提供了用于骨折块固定的扎带,其具有植入体内三个月后外形仍保持完整的形态,最大拉断力不得小于100N,早期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三个月后在体内逐渐降解,被人体吸收,大约2年降解完成,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不影响术后CT和MRI检查,减少病人痛苦。
[0005]该文献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视为新的骨折块的固定方案,其依赖构造扎带的材料性能。由于扎带结构的特殊性,如其说明书实施例4公开的锁扣1的长度为10mm,宽度为8mm,高度为8mm;所述锁扣1内开口的长度为10mm,宽度为5mm,高度为5mm;所述卡槽4的长度为4mm,宽度为3mm,高度为2mm;由此可见,扎带固定的方案无法使用到如手指或脚趾骨折块固定的手术中,因为手指或脚趾部位的有机组织极薄,根本没有容纳扎带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可靠的骨折块的固定装置,为体积较小的骨折块施加约束固定。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骨折块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临近针尖的钢针上连接有摆动件,摆动件的远离针尖的部位由铰接轴与钢针铰接,铰接轴轴芯与钢针长度方向垂直,摆动件绕铰接轴转动时摆动件与钢针构成夹角式配合或摆动件贴附钢针杆身的合拢态,摆动件贴附钢针杆身的合拢态时摆动件的自由端指向针尖所在端。
[0008]上述方案中,摆动件设置在临近针尖的钢针上,固定骨折块时,包括针尖的钢针前段置入骨本体内,与包括针尖在内的钢针前段呈夹角布置的摆动件抵压在骨折块上约束骨折块就位于骨本体上,缝合好伤口,待骨折块与骨本体共同生长一段时间,骨折块与骨本体基本结合,再行取出钢针的操作,由于摆动件铰接在钢针上,在取出钢针的过程中,摆动件
的自由端逐渐向钢针杆身侧靠近位移,随着摆动件与骨折块的分离,在机体组织的约束下,摆动件的自由端自然摆动而逐渐贴附在钢针的杆身上,取出钢针的过程中摆动件不会撑裂、划伤已经已生长好的机体组织,减少取出钢针的过程给患者造成的再次创伤。
附图说明
[0009]图1、2是本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4是本技术图1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1]图5、6是本技术图2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2]图7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2所示,一种骨折块的固定装置,临近针尖11的钢针10上连接有摆动件20,摆动件20的远离针尖11的部位由铰接轴30与钢针10铰接,铰接轴30轴芯与钢针10长度方向垂直,摆动件20绕铰接轴30转动时摆动件20与钢针10构成夹角式配合或摆动件20贴附钢针10杆身的合拢态,摆动件20贴附钢针10杆身的合拢态时摆动件20的自由端指向针尖11所在端。
[0014]上述方案就是在钢针10的前段铰接连接了摆动件20,摆动件20与铰接轴30前段的包括针尖11在内的钢针前段构造夹角配合,或摆动件20绕铰接轴30转动时可贴附到钢针10上。以图3所示指骨骨折为例,指骨体1本身就较小,指骨底处受伤的骨折块2就更小,无法采用扎带等固定方案实施固定,也无法采用螺杆穿过骨折块2将其与指骨体1复位的固定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摆动件20可以抵压的方式约束骨折块2使其就位固定于指骨体1上,钢针10可以方便地固定到指骨体1上。当然,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还可以适用于其它骨折块较小的骨科手术中。
[0015]所述的摆动件20的自由端至铰接轴30的距离小于针尖11至铰接轴30的距离。鉴于手术时钢针10穿置于指骨体1,并且钢针10穿置的位置靠近骨折块2与指骨体1的脱离位,所以摆动件20的长度适中,无需过长,即摆动件20的自由端能够压置在骨折块2上即可,该优选方案既保证了钢针10可靠地穿置固定于指骨体1内,又保证了摆动件20的自由端压置在骨折块2上,使骨折块2准确、可靠地就位并固定于指骨体1上。
[0016]钢针10上设置有凹部12,所述的摆动件20绕铰接轴30转动至卧置于凹部12处时摆动件20的外面与钢针10的外柱面平齐。设置凹部12,就是保证摆动件20能够合拢于钢针10的杆身上并保证钢针10与摆动件20合拢时其体积最小,在取出钢针10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再次创伤降到最低。
[0017]所述的摆动件20为舌板或舌杆状,凹部12为与舌板状的摆动件20吻合的形状,摆动件20的舌根部由铰接轴30铰接于凹部12远离针尖11的后壁处。摆动件20是约束固定骨折块2的,由于骨折块2的体积相对较小,摆动件20的形状设计是保证能够压置固定骨折块2为要旨,摆动件20选择为舌板或舌杆状就是保证能够对骨折块2施加可靠地约束,舌板或舌杆的含义是指摆动件20的各部位之间为圆滑过渡,且摆动件20与凹部12又有布置铰接轴30的空间实体。
[0018]手术操作时,钢针10的针尖11通常朝下,仅重力作用时,摆动件20通常自然卧置于
凹部12处,先行将钢针10的针尖11插置于指骨体1中,此时需要将摆动件20的自由端与钢针10分离,也就是保证摆动件20与钢针10含针尖11的前段呈夹角式布置,方可将钢针10进一步地向指骨体1内部插置,也或者是首先将摆动件20与钢针10含针尖11的前段呈夹角式布置的状态下再实施插置钢针10的作业,为了方便地将摆动件20与钢针10含针尖11的前段呈夹角式布置的状,本申请采用的优选方案是所述的凹部12前沿端有低凹缺口121。利用钩针等器具自低凹缺口121钩置住摆动件20的自由端,即可转动摆动件20使其与钢针10的含针尖11的前段呈夹角式布置的状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折块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临近针尖(11)的钢针(10)上连接有摆动件(20),摆动件(20)的远离针尖(11)的部位由铰接轴(30)与钢针(10)铰接,铰接轴(30)轴芯与钢针(10)长度方向垂直,摆动件(20)绕铰接轴(30)转动时摆动件(20)与钢针(10)构成夹角式配合或摆动件(20)贴附钢针(10)杆身的合拢态,摆动件(20)贴附钢针(10)杆身的合拢态时摆动件(20)的自由端指向针尖(11)所在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块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动件(20)的自由端至铰接轴(30)的距离小于针尖(11)至铰接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继燕单国华孔存哲
申请(专利权)人:胡继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