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20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包括主钢梁、多根次钢梁、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所述主钢梁和次钢梁为H型钢梁,在主钢梁的一侧设有一连接板,主钢梁通过连接板与次钢梁的一端固定相连;在连接板相背离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多块加劲肋板I;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分别位于主钢梁与次钢梁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并通过柱底板分别与主钢梁固定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连接节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装配化施工要求,部分钢构件可以在工厂内进行焊接,一方面避免现场焊接对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焊接质量尽量统一;然后再将钢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采用螺栓进行连接,具有安装效率高和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的优点。装效率高和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的优点。装效率高和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传统砖混农房造型简单,抗震、节能、保温效果差,建造过程中多为现场浇筑和人工砌筑,建造周期长,质量难以有效控制,而装配式钢结构农房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装饰装修一体化、绿色环保和安全性高,实现了装配式建造方式,符合农房工业化建造发展要求。
[0003]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山地多,道路状况差,大型运输车辆和吊车难以抵达施工现场,同时农村施工队伍专业水平较低,钢结构农房的建造方式难以按照城市钢结构工程的建造方式进行,因此,钢结构农房的结构构件需要做到轻量化、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减少现场焊接,才能适应农房的建造需求。
[0004]分层装配式支撑钢框架体系采用梁贯通、柱断开的分层装配式建造方式,柱间支撑承担水平荷载,结构柱主要承担竖向荷载,并按轴压构件进行设计,柱截面尺寸小,可以满足农房构件轻量化和工业化建造要求。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分层装配式支撑钢框架体系通常采用H形和C形等开口截面钢柱,且梁的上层柱与下层柱通常不对齐,这使得围护体系难以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开口截面柱位置需要进行现场特殊装修处理,给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使梁的上层柱与下层柱对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梁的上层柱与下层柱通常不对齐、开口截面柱位置需要进行现场特殊装修处理的问题,便于标准化设计。
[0006]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包括主钢梁、多根次钢梁、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所述主钢梁和次钢梁为H型钢梁,主钢梁与次钢梁相互垂直设置,且主钢梁和次钢梁均具有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在主钢梁腹板的一侧设有一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主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其另一端与次钢梁的一端固定相连;在连接板相背离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多块加劲肋板I,所述加劲肋板I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主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固定相连,其一侧与主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
[0008]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分别位于主钢梁与次钢梁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在上钢管柱的下方和下钢管柱的上方分别设有一柱底板,上钢管柱的底部与柱底板的上侧固定相连,柱底板的下侧与主钢梁、次钢梁的上翼缘固定相连;下钢管柱的顶部与柱底板的下侧固定相连,柱底板的上侧与主钢梁、次钢梁的下翼缘固定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柱底板的侧边、且对应主钢梁和次钢梁的位置处分别朝向背离钢管
柱的方向凸起,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端,柱底板通过连接端分别与主钢梁和次钢梁固定相连。
[0010]优选地,当连接节点为十字型时,两个次钢梁位于主钢梁相背离的两侧。
[0011]优选地,当连接节点为L型或者T型时,在柱底板连接端的上方或下方还设有一支撑连接板,所述支撑连接板的一侧与柱底板的连接端固定相连,其相邻一侧与上钢管柱或下钢管柱的外侧壁固定相连;在上下相邻的两根主钢梁之间还设有一柱间支撑,柱间支撑的两端分别与上下相邻的两根主钢梁上的支撑连接板固定相连。
[0012]优选地,当连接节点为L型时,在主钢梁与次钢梁连接处并远离加劲肋板I的一侧、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柱底板连接端之间还设有两块加劲肋板II,两块加劲肋板II分别位于主钢梁腹板相互背离的两侧,所述加劲肋板II的两端分别与主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固定相连,其一侧与主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
[0013]优选地,当连接节点为T型时,在次钢梁与连接板的相连处、并远离主钢梁的一侧设有两块加劲肋板III,两块加劲肋板III分别位于次钢梁腹板相背离的两侧,加劲肋板III的两端分别与次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固定相连,其一侧与次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
[0014]优选地,所述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为方形钢管柱。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6]1、本技术中上下钢管柱通过柱底板与H型钢梁相连,使上下钢管柱能够通过柱底板进行准确对齐;同时,方形钢管柱位置处附近的连接结构少,并且柱底板和上下钢管柱可以在工厂焊接形成整体,采用装修装饰标准化和一体化的设计便能够对所有连接节点进行装饰装修,无需进行现场特殊装修处理。
[0017]2、本技术所述连接节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装配化施工要求,部分钢构件可以在工厂内进行焊接,一方面避免现场焊接对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焊接质量尽量统一;然后再将钢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采用螺栓进行连接,具有安装效率高和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连接节点为十字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连接节点为十字型时主钢梁、次钢梁、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连接节点为L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连接节点为L型时主钢梁、次钢梁、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连接节点为T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连接节点为T型时主钢梁、次钢梁、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主钢梁1、次钢梁2、上钢管柱3、下钢管柱4、连接板5、加劲肋板I 6、柱底板7、支撑连接板8、柱间支撑9、加劲肋板II 10、加劲肋板III 11、连接端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本技术提供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参见图1~6,包括主钢梁1、多根次钢梁2、上钢管柱3和下钢管柱4。所述主钢梁1和次钢梁2为H型钢梁,且主钢梁1
和次钢梁2均具有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腹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上翼缘和下翼缘均沿腹板的长度方向设置,腹板的顶端与上翼缘固定相连,腹板的底端与下翼缘固定相连;主钢梁1与次钢梁2相互垂直设置,次钢梁2设置在主钢梁1的一侧或相互背离的两侧,使主钢梁1和次钢梁能够形成十字型、L型和T型的连接节点。
[0027]在主钢梁1腹板的一侧设有一连接板5,连接板5的一端与主钢梁1的腹板固定相连,其另一端与次钢梁2的一端固定相连。其中,连接板5与主钢梁1的腹板通过焊接固定相连,连接板5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次钢梁2固定相连,连接板5的数量会根据连接节点的形状进行调整,连接板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在工厂内完成与主钢梁的焊接,便于现场通过高强度螺栓进行快速连接。在连接板相背离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多块加劲肋板I 6,所述加劲肋板I 6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主钢梁1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固定相连,其沿竖直方向一侧与主钢梁2的腹板固定相连,其沿竖直方向的另一侧与主钢梁的上下翼缘平齐,使节点外观保持平整,加劲肋板I能够对主钢梁起到加强和加固作用。
[0028]上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钢梁(1)、多根次钢梁(2)、上钢管柱(3)和下钢管柱(4);所述主钢梁和次钢梁为H型钢梁,主钢梁与次钢梁相互垂直设置,且主钢梁和次钢梁均具有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在主钢梁腹板的一侧设有一连接板(5),连接板的一端与主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其另一端与次钢梁的一端固定相连;在连接板相背离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多块加劲肋板I(6),所述加劲肋板I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主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固定相连,其一侧与主钢梁的腹板固定相连;上钢管柱和下钢管柱分别位于主钢梁与次钢梁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在上钢管柱的下方和下钢管柱的上方分别设有一柱底板(7),上钢管柱的底部与柱底板的上侧固定相连,柱底板的下侧与主钢梁、次钢梁的上翼缘固定相连;下钢管柱的顶部与柱底板的下侧固定相连,柱底板的上侧与主钢梁、次钢梁的下翼缘固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底板的侧边、且对应主钢梁和次钢梁的位置处分别朝向背离钢管柱的方向凸起,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端(12),柱底板通过连接端分别与主钢梁和次钢梁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当连接节点为十字型时,两个次钢梁位于主钢梁相背离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向刚张振勇潘鹏刚
申请(专利权)人:渝建建筑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