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高低温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19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高低温箱,包括试验箱本体,验箱本体具有工作室和温度室,工作室与温度室之间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回风口,温度室内安装有加热模块和制冷模块,加热模块和/或制冷模块的中部设有避让通孔,温度室远离工作室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具有输出轴,该输出轴贯穿所述避让通孔,输出轴的远端固定安装有扇叶,该扇叶位于温度室内部,并与进风口正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加热模块和/或制冷模块的中部设置避让通孔,并使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贯穿避让通孔,能够实现电机、加热模块以及制冷模块中至少两部分沿水平方向设置,可显著缩小高低温箱的外部尺寸,有助于设备实现紧凑化、微型化设计。微型化设计。微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型高低温箱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试验箱,具体涉及一种微型高低温箱。

技术介绍

[0002]环境试验箱是一种能够模拟高温、高湿、高压、砂尘、风雪等环境的试验设备,产品在样品制作完成后,通常需要放入此类试验设备中,用以了解和评价产品在这些环境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有助于产品的后续改进和优化。其中,高低温箱能够专用于模拟不同的环境温度,用以测试产品在设定温度下的运行工况。高低温箱的测试对象十分广泛,比如:航空航天设备、电子元器件、交通运输工具、家电、工业电器等。
[0003]高低温箱主要包括工作室和温度室,其中,温度室内置有加热模块、制冷模块以及循环风机,加热模块和制冷模块产生热能或冷量,然后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即可将热能或冷量循环至工作室,从而为工作室提供所需的环境温度。在现有技术中,循环风机、加热模块和制冷模块在温度室内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如此布局,势必会导致试验箱整体尺寸偏大,尤其是高度尺寸,不利于设备的紧凑化、小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现状,本技术提供一种微型高低温箱,旨在采用更加合理的结构布局来优化试验箱尺寸。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微型高低温箱,包括试验箱本体,所述验箱本体具有工作室和温度室,所述工作室与温度室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温度室内安装有加热模块和制冷模块,其关键在于:所述加热模块和/或制冷模块的中部设有避让通孔,所述温度室远离工作室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该输出轴贯穿所述避让通孔,所述输出轴的远端固定安装有扇叶,该扇叶位于温度室内部,并与所述进风口正对。
[0007]采用上述结构,在加热模块和/或制冷模块的中部设置避让通孔,并使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贯穿避让通孔,能够实现电机、加热模块以及制冷模块中至少两部分沿水平方向设置,打破了传统高低温箱的循环风机、加热模块以及制冷模块上下安装的结构布局,可显著缩小高低温箱的外部尺寸,有助于设备实现紧凑化、微型化设计。
[0008]作为优选:所述制冷模块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包括冷却液循环管,冷却液循环管具有上部盘绕段和下部盘绕段,所述上部盘绕段上阵列分布有上散热片,下部盘绕段上阵列分布有下散热片,所述上部盘绕段与下部盘绕段之间,以及上散热片与下散热片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孔。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输出轴贯穿避让通孔,紧缩了电机以及制冷模块的结构设置,有利于设备的微型化设计。
[0009]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位于温度室的一侧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沿进风口的周向环绕,所述扇叶位于挡风板内。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气流集中流向进风口,有助于提高气流循环效率。
[0010]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具有两组对称布置的侧支架,所述冷却液循环管共计三组,三组所述冷却液循环管通过两组所述侧支架固定保持为一体。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蒸发器的组装,同时,三组冷却液循环管的设置提升了蒸发器的制冷效率。
[0011]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隔板的中间区域,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隔板的下部区域。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气流在工作室与温度室之间更好地循环流动。
[0012]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室两侧的侧壁上设有搁条,所述搁条之间横置有支架板。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放置待测产品。
[0013]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室的前侧设有箱门,所述箱门中部设有可视窗口,所述可视窗口内嵌设有四层玻璃,内外两层为加热玻璃,中间两层为钢化玻璃。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观察产品在测试过程中的变化,同时,加热玻璃能够起到除雾的效果,保证了可视窗口的清晰度,钢化玻璃能够起到防爆的效果,避免了产品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爆裂而引发的事故,增强了可视窗口的稳定性。
[0014]作为优选:所述可视窗口内壁的顶部设有照明灯。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可视窗口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工作室内的产品。
[0015]作为优选:所述试验箱本体后部设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位于温度室背侧,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板上。采用上述结构,缩小了温度室的空间,增大了设备加热或制冷的工作效率。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微型高低温箱,在加热模块和/或制冷模块的中部设置避让通孔,并使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贯穿避让通孔,能够实现电机、加热模块以及制冷模块中至少两部分沿水平方向前后设置,打破了传统高低温箱的循环风机、加热模块以及制冷模块三部分均上下安装的结构布局,可显著缩小高低温箱的外部尺寸,有助于设备实现紧凑化、微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微型高低温箱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沿图1中A

A的剖视图;
[0020]图3为沿图1中B

B的剖视图;
[0021]图4为微型高低温箱中隔板1c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蒸发器的主视图;
[0023]图6为蒸发器的右视图;
[0024]图7为蒸发器的立体图;
[0025]图8为加热模块2与制冷模块3在温度室1b内的另一种安装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1和2所示,一种微型高低温箱,其结构包括试验箱本体1,试验箱本体1具有工作室1a和温度室1b,温度室1b内安装有加热模块2和制冷模块3,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模块3
的中部设有避让通孔a,加热模块2设置于制冷模块3的上方。温度室1b远离工作室1a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4,电机4具有输出轴4a,该输出轴4a贯穿制冷模块3的避让通孔a,输出轴4a的远端固定安装有扇叶4b,扇叶4b位于温度室1b内部。工作室1a与温度室1b之间通过隔板1c分隔,结合图4可以看出,隔板1c的中间区域设有进风口b,下部区域设有回风口c,扇叶4b与进风口b正对。
[0028]高低温箱的高温试验过程为:加热模块2向温度室1b提供热量,然后电机4带动扇叶4b旋转,高温气流通过进风口b和回风口c在温度室1b与工作室1a之间循环流动,从而为工作室1a提供高温环境。低温试验过程为:制冷模块3向温度室1b提供冷量,然后电机4带动扇叶4b旋转,低温气流通过进风口b和回风口c在温度室1b与工作室1a之间循环流动,从而为工作室1a提供低温环境。
[0029]基于高低温箱的以上结构设计,在制冷模块3的中部开设避让通孔a,能够使电机4的输出轴4a贯穿避让通孔a,实现了电机4后置式安装,打破了以往高低温箱中电机4、加热模块2和制冷模块3上下安装的结构布局,极大地缩小了高低温箱的外部尺寸,尤其是高度尺寸,使得设备可以实现微型化、紧凑化的结构设计。
[0030]电机4、加热模块2和制冷模块3除了可以采用以上布局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图8所示的布局结构,具体为:加热模块2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制冷模块3的前侧,加热模块2和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高低温箱,包括试验箱本体(1),所述验箱本体(1)具有工作室(1a)和温度室(1b),所述工作室(1a)与温度室(1b)之间设有隔板(1c),所述隔板(1c)上设有进风口(b)和回风口(c),所述温度室(1b)内安装有加热模块(2)和制冷模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2)和/或制冷模块(3)的中部设有避让通孔(a),所述温度室(1b)远离工作室(1a)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4),所述电机(4)具有输出轴(4a),该输出轴(4a)贯穿所述避让通孔(a),所述输出轴(4a)的远端固定安装有扇叶(4b),该扇叶(4b)位于温度室(1b)内部,并与所述进风口(b)正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高低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3)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包括冷却液循环管(3a),冷却液循环管(3a)具有上部盘绕段(3a1)和下部盘绕段(3a2),所述上部盘绕段(3a1)上阵列分布有上散热片(3b),下部盘绕段(3a2)上阵列分布有下散热片(3c),所述上部盘绕段(3a1)与下部盘绕段(3a2)之间,以及上散热片(3b)与下散热片(3c)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孔(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高低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c)位于温度室(1b)的一侧设有挡风板(4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德中李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哈丁环境试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