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蓄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234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蓄能系统,包括蓄能井、热泵主机、供水管和回水管,供水管和回水管都设置在蓄能井内,供水管通过供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回水管通过回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回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蓄能井包括井壁管和锥形隔底,在井壁管上分布有渗水微孔,在井壁管的底部填充有鹅卵石层,所述的锥形隔底设置在井壁管内,并位于鹅卵石层的上方,所述供水管和回水管的下端都延伸至锥形隔底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蓄能系统,更便于地下水进入到蓄能井内,蓄能井中的水与地下水的热交换效率更高;蓄能井的底部设置了锥形隔底,能隔离蓄能井底部的泥沙,使供水管抽吸的地下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抽吸的地下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抽吸的地下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蓄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能源利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蓄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蓄能系统是利用深井中的地下水作为热源或冷源,以供应外部空调系统。土壤水体温度冬季为17

20℃,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土壤或水体温度夏季为18

21℃,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低。因而,利用地下水与外部环境的温差,将地下水抽送至热泵机组用于空调系统,能大大节约电能消耗。
[0003]申请人在2022年4月申请了一种利用地蓄能的节能建筑用供能装置的专利,该专利公开号为CN217383172U,公开了一种地蓄能系统,该系统包括抽水泵、仍泵机组和设于井体内的出水管和回水管,出水管通过抽水泵与热泵机组连接,回水管业余热泵机组连接,出水管位于井体内的一端与回水管位于井体内的一端相连通。井体内固定插设有波纹管,所述第一分支管与所述第二分支管均位于所述波纹管内。井体的底部设置有防护层,防护层由鹅卵石和混凝土组成。该专利的缺点在于,井体的侧壁与地下泥土的接触面为密封接触,地下水通过井体的侧壁进入井体内,而井体的底部设置了鹅卵石和混凝土防护层,地下水也不易进入其中,因而,地下水与井内的水的热交换效率很低,地下水不易进入井内。而出水管和回水管之间是连接的,因而导致出水管中泵出的水能携带的地热能有限,因而,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现有的地蓄能系统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的地蓄能系统。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蓄能系统,包括蓄能井、热泵主机、供水管和回水管,供水管和回水管都设置在蓄能井内,供水管通过供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回水管通过回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回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蓄能井包括井壁管和锥形隔底,在井壁管上分布有渗水微孔,在井壁管的底部填充有鹅卵石层,所述的锥形隔底设置在井壁管内,并位于鹅卵石层的上方,所述供水管和回水管的下端都延伸至锥形隔底内。
[000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井壁管的外侧壁与泥土之间还设有淤泥层。通过设置淤泥层能使井壁管与泥土之间紧密的结合,使蓄能井更稳定。
[0007]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供水管包括至少一根粗管,供水管设置在蓄能井的中部位置。通过这种设置,使供水管能从蓄能井内抽吸所需量的地下水,降低抽吸地下水的阻力。
[0008]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蓄能井的井盖上设有分水器,分水器的中心设有用于供水管穿过的通孔,供水管通过该通孔与供水连接管连接,分水器的顶端设有若干个进水口,进水口与回水连接管连接,分水器的下方设有多个分水口,在各个分水口处分别连接有一根回水管,回水管分布在蓄能井的外侧部。通过这种设置,能将回水分散至蓄能井的底部,使回
水能与井水充分混合。
[0009]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供水管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通过设置保温层使抽吸的水能保持蓄能井底部的地下水的水温。
[00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蓄能井的深度为120m

250m,蓄能井的直径为0.4m

0.8m。通过这种设置,使蓄能井具有充足的深度,使抽吸到的地下水中携带的地热能更充足,通过设置蓄能井的直径,能使蓄能井内能够设置所需数量和直径的供水管和回水管。
[0011]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供水管和回水管均为多节管通过法兰连接而成。因为成管的长度通常都是6米管,而蓄能井的深度为120m

250m,因而,需要用法兰将这些管材连接在一起,才能实现供水和回水。
[0012]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井壁管的内壁上设有对回水管固定的固定支架。通过设置固定支架,能够对井壁管内的回水管进行支撑和定位,保持回水管位置和结构的稳定性。
[0013]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的地蓄能系统,通过热泵和供水管将蓄能井底部的地下水抽取出来,利用地下水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将热能或冷能用于空调系统中,能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通过估算,本技术的地蓄能与现有的空调系统相比,系统效率可提升约7%

10%;2)本技术的地蓄能系统,蓄能井进行了优化改进,井壁管上分布了渗水微孔,使地下土壤中的地下水能够通过渗水微孔进入蓄能井中,使蓄能井中的水与地下水的热交换效率更高,而井底不设置水泥层,而是仅铺设鹅卵石层,更便于地下水从通过鹅卵石层从井壁管的底部进入到蓄能井内;3)本技术的地蓄能系统,蓄能井的底部设置了锥形隔底,锥形隔底能隔离蓄能井底部的泥沙,使供水管抽吸的地下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地蓄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分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的附图标记为:蓄能井1,热泵主机2,供水管3,回水管4,淤泥层5,土壤6,鹅卵石层7,锥形隔底8,井壁管9,保温层10,分水器11,供水连接管12,回水连接管13,进水口14,分水口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所示的一种地蓄能系统,包括蓄能井1、热泵主机2、供水管3和回水管4。
[0019]蓄能井1为容纳地下水的蓄能井。蓄能井1的深度为120m

250m,蓄能井1的直径为0.4m

0.8m。蓄能井1在钻井时,钻井的直径要比内部的井壁管大0.1m,钻井的直径为0.5

0.9m,钻井完成后,将内径为0.4m

0.8m的井壁管9装入井内,向井壁管9和土壤6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淤泥,待到淤泥干燥固化后,井壁管即可与淤泥层5及土壤保持稳定的连接,然后向井底填入鹅卵石,鹅卵石层7的厚度为3

5M,通过在井底填充鹅卵石,即可以使地下水通过
鹅卵石层顺利的进入井内,又能阻挡泥沙。鹅卵石层7填充完毕后,向井壁管9内装入锥形隔底8,锥形隔底8为圆锥形的注塑件,锥角向下放入井内,锥形隔底8的顶端直径与井壁管9的内径相适应。锥形隔底9的内部为空腔。为了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锥形隔底8可以采用环保塑料材质。
[0020]井壁管9可以采用环保塑料材质的管件,可以为直管或波纹管,优选采用波纹管,在井壁管9的壁面上分布有渗水微孔,通过这种设置,地下水能通过渗水微孔进入井内,使井水与地下水相流通。
[0021]供水管3可以选用塑料管,供水管3可以选择为一根粗管,供水管3用于将蓄能井1底部的地下水抽吸到热泵,利用地下水中存储的热能或冷能,供水管3的直径为80mm

150mm,供水管3设置在蓄能井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井、热泵主机、供水管和回水管,供水管和回水管都设置在蓄能井内,供水管通过供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回水管通过回水连接管与热泵主机上的回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蓄能井包括井壁管和锥形隔底,在井壁管上分布有渗水微孔,在井壁管的底部填充有鹅卵石层,所述的锥形隔底设置在井壁管内,并位于鹅卵石层的上方,所述供水管和回水管的下端都延伸至锥形隔底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壁管的外侧壁与泥土之间还设有淤泥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水管包括至少一根粗管,供水管设置在蓄能井的中部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井的井盖上设有分水器,分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书生吴其磊李舒宏王云东韩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联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