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及水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226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及水壶,其中,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包括石墨烯底座、电控组件。石墨烯底座具有可以给水源加热,因此,石墨烯底座可以设置在外部水壶内,用于自动加热。其中,石墨烯底座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利用石墨烯层通电,石墨烯层中的石墨烯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也称布朗运动)而产生远红外线均匀地辐射出来,从而产生热量,加热水壶里的水。可以理解的是,电控组件设置于石墨烯底座远离进水件的表面,电控组件可以为耦合器,用于给石墨烯涂层通电。其次,为了实现自动上水,可在电控组件内部开设进水通道,且在进水通道的一端连接进水件,进水通道的另一端沿电控组件的中心位置伸出并与外部水源连通。连通。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及水壶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电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及水壶。

技术介绍

[0002]电热水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电器之一,由于石墨烯等纳米发热技术的日益成熟,近期出现部分采用石墨烯或其他纳米加热膜的非金属发热体的水壶。
[0003]目前不少采用电热丝发热盘的电热水壶都有自动加水的功能,其底部上水的进水方式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进水方法是通过耦合器中心有进水件,在耦合器的上面和水壶垂直安装一个进水件连接。鉴于石墨烯发热体的工作方式是面状发热的特点,难以像普通电热丝或电热盘水壶那样在底部中心位置安装自动进水机构,所以目前采用石墨烯加热的水壶都不具备自动进水功能,或只能采用在手柄上方进水,客户体验感差。因此急需一种能在底部进水的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及水壶,旨在解决目前采用石墨烯加热的水壶都不具备自动进水功能,或只能采用在手柄上方进水,客户体验感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包括:
[0006]石墨烯底座,所述石墨烯底座嵌设于外部水壶底部,所述石墨烯底座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底座上表面远离所述石墨烯底座中心的位置设置有进水件;
[0007]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石墨烯底座远离所述进水件的表面,所述电控组件内部设置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水件,所述进水通道的另一端沿所述电控组件的中心位置伸出并与外部水源连通;
[0008]其中,所述电控组件控制进水件进水,以及控制所述石墨烯层给水源加热。
[0009]可选的,所述石墨烯底座包括:
[0010]微晶玻璃板,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用于发热,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所述进水件;
[0011]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下表面,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隔热组件远离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一侧;
[0012]底盘,所述隔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0013]可选的,所述隔热组件包括:
[0014]云母片,所述云母片设置于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下表面;
[0015]隔热棉,所述隔热棉设置于所述云母片远离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一侧。
[0016]可选的,所述石墨烯底座还包括:
[0017]发热板,所述发热板设于所述微晶玻璃板上,且所述发热板具有两电极,用于给所
述发热板通电,所述进水件与所述发热板位置不重叠。
[0018]可选的,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还包括:
[0019]水位检测器,所述水位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石墨烯底座的上表面,所述水位检测器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根据所述水位检测器的信号供水或者停水。
[0020]可选的,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0021]第一耦合器,所述第一耦合器内部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耦合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水连接器,所述水连接器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另一端外接水源,所述第一耦合器表面具有多级同心设置的电极圈;
[0022]其中,所述进水通道由硅胶软管制作而成。
[0023]可选的,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0024]多个电极第一耦合器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耦合器电极用于连接外部多个传感器;
[0025]其中,所述传感器为水温传感器、水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0026]可选的,所述进水通道内部设置由弹簧。
[0027]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水壶,所述水壶包括上述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组件,以及
[0028]壶体,所述壶体的底部设置有微晶玻璃板,所述进水件位于所述壶体内部;
[0029]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嵌设于外部桌面上;
[0030]其中,所述壶体放置于外部桌面后,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电控组件进水,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石墨烯层给所述壶体水源加热。
[0031]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0032]第二耦合器,所述第二耦合器嵌设于外部桌面上;
[0033]水泵,所述水泵嵌设于外部桌面内;
[0034]电控板,所述电控板嵌设于外部桌面内,所述第二耦合器、所述水泵均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水泵通过管路与所述进水通道、外部水源连通。
[0035]本技术中,石墨烯底座具有可以给水源加热,因此,石墨烯底座可以设置在外部水壶内,用于自动加热。其中,石墨烯底座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利用石墨烯层通电,石墨烯层中的石墨烯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也称布朗运动)而产生远红外线均匀地辐射出来,从而产生热量,加热水壶里的水。可以理解的是,电控组件设置于石墨烯底座远离进水件的表面,电控组件可以为耦合器,用于给石墨烯涂层通电。其次,为了实现自动上水,可在电控组件内部开设进水通道,且在进水通道的一端连接进水件,进水通道的另一端沿电控组件的中心位置伸出并与外部水源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电控组件除了促使石墨烯涂层通电发出红外线外,还可控制进水件供水或者停水,解决目前采用石墨烯加热的水壶都不具备自动进水功能,或只能采用在手柄上方进水,客户体验感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图1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38]图2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39]图3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40]图4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41]图5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42]图6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组件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0043]附图标号说明:
[004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石墨烯底座11石墨烯层12微晶玻璃板13隔热组件131云母片132隔热棉14发热板15底盘20进水件30电控组件31第一耦合器32水连接器33电极圈34第一耦合器电极35弹簧40水位检测器100壶体110第二耦合器120水泵130电控板
[0045]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6]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包括:石墨烯底座,所述石墨烯底座嵌设于外部水壶底部,所述石墨烯底座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底座上表面远离所述石墨烯底座中心的位置设置有进水件;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石墨烯底座远离所述进水件的表面,所述电控组件内部设置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水件,所述进水通道的另一端沿所述电控组件的中心位置伸出并与外部水源连通;其中,所述电控组件控制进水件进水,以及控制所述石墨烯层给水源加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底座包括:微晶玻璃板,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层,用于发热,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所述进水件;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下表面,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隔热组件远离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一侧;底盘,所述隔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包括:云母片,所述云母片设置于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下表面;隔热棉,所述隔热棉设置于所述云母片远离所述微晶玻璃板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底座还包括:发热板,所述发热板设于所述微晶玻璃板上,且所述发热板具有两电极,用于给所述发热板通电,所述进水件与所述发热板位置不重叠。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还包括:水位检测器,所述水位检测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日和魏玉和
申请(专利权)人:潮州市烯陶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