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亚岑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2111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主管,所述主管内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主管的内管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主管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以便于同食道内肌肉相卡住限位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并能对食道内肌肉进行扩张刺激的扩张部,通过设置两个囊室,首先通过限位部对上括约肌进行定位,且限位部也可以对环咽肌起到扩张作用,扩张部在扩张后对上括约肌进行扩张,进而能够对已经纤维化的患者括约肌起到扩张训练作用。到扩张训练作用。到扩张训练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

技术介绍

[0002]食道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是吞咽过程中食物从咽腔进入食管的入口。在生理状态下食道上括约肌保持张力性收缩;在吞咽、嗳气和呕吐时则处于开发状态。肌纤维化、神经调节障碍、咽腔压力不足均可导致吞咽过程中的UES不开放、开放不完全和开放/松弛时间不当等。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脑干病变中由于UES不能开放或开放不完全引起的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80%。其中环咽肌是UES的关键肌,UES不能开放或开放不完全常常由环咽肌功能障碍(Cyclopharyngeal disorder,CPD)引起。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肿瘤放疗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手足口病所致脑干脑炎等均可出现以环咽肌功能障碍为主的吞咽障碍,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包括反复发生的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甚至窒息、死亡。
[0003]其中约25%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肌肉纤维化,硬化,会出现咽部或者食管狭窄或者完全闭锁,从而阻断食物、液体经口腔吞咽的道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常采用导尿管进行环咽肌扩张术治疗。
[0004]可以参照说明书附图1;其中,食道括约肌的长度为3

5cm,其中一段的环咽肌长度为1

2cm,环咽肌是整个括约肌压力最大的位置,对环咽肌患者训练时,一般需要将专用的医用训练管道插入到环咽肌位置下方位置,将水囊充水鼓起之后,再通过回抽的方式定位到环咽肌位置,实现环咽肌的扩张,但是上述这种方式仅适合环咽肌受损的患者,而在训练括约肌肌肉已经纤维化的病人训练时,球囊仅在环咽肌位置扩缩,不能对环咽肌以上的括约肌起到训练作用,因此需要一种更好的扩张器来实现对上括约肌的扩张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便于对上括约肌的位置进行定位,并未对上括约肌进行扩张训练。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包括主管,所述主管内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主管的内管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0007]所述主管的下端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可与食道内肌肉相卡住,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并能对食道内肌肉进行扩张刺激的扩张部。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管的顶部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连接有分别向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内注射冰水,以便于所述限位部、扩张部鼓起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扩张部分别为相互接触的囊状结构;
[0010]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扩张部的接触位置具有内凹的限位空间,且所述扩张部的长度长于所述限位部。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连通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之间相互不连通。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扩张部内侧,所述扩张部将所述限位部包住,且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扩张部靠近所述主管下端位置。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扩张部为上下外壁相互接触的两部分,且上下接触的位置具有束紧部;
[0014]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扩张部在扩张时通过所述束紧部形成所述限位空间。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扩张部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便于向食道壁进行电刺激的电刺激部。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腔,与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腔,第二连通管与第二连通腔之间相互连通。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通腔设置两个,第二连通腔之间不互通;且所述第二连通腔顶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管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通腔顶壁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连通管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二通孔;
[0018]所述第二连通腔和所述第一连通腔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通孔,所述连接头上螺纹连接有可将通孔关闭或者打开的顶头。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头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通台,所述连通台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腔、第二连通腔连通的连通腔;
[0020]所述第一连通管设置于所述连通台顶部,并与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连通腔内活动设置有控制所述连通腔内冰水流动方向的活塞。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通过设置两个囊室,首先通过限位部对上括约肌进行定位,且限位部也可以对环咽肌起到扩张作用,扩张部在扩张后对上括约肌进行扩张,进而能够对已经纤维化的患者括约肌起到扩张训练作用;能够对神经疾病导致的环咽肌功能障碍、头颈部放射治疗导致环咽肌纤维化形成的食管狭窄,以及头颈癌症术后瘢痕增生导致食管狭窄等患者,起到准确持续扩张训练作用,既能适用于被动扩张,同时也适用于主动扩张训练。
[0023]2、通过设置分隔部,将主管内分隔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三部分,在第一通道或者在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内同步通入冰水,对整个咽腔和上食道进行冰水训练感觉和触觉刺激,冰水可以通过第一连通管排出,或者通过第二连通管进入和排出,可以实现循环的冷刺激。
[0024]3、通过设置连接头,且在连接头内设置的顶头,可以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连通,使限位部、扩张部内的冰水相互连通,使两个囊内的冰水也可以得到循环,实现对患者上括约肌的冰刺激,也可以将两者之间相互切断不连通,方便控制。
[0025]4、通过在限位部和扩张部的接触位置设置限位空间,可以在限位部卡在环咽肌位置的时候,扩张部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进而可以实现加强定位,提高扩张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对环咽肌扩张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中A

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29]图4为图2中B

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分隔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10为图9中D

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36]图11为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包括主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0)内设有分隔部(11),所述分隔部(11)将所述主管(10)的内管分隔成第一通道(12)和第二通道(13);所述主管(10)的下端设置有限位部(14),限位部(14)可与食道内肌肉相卡住,所述限位部(14)与所述第一通道(12)相连通,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通道(13)连通并能对食道内肌肉进行扩张刺激的扩张部(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0)的顶部连接有连接头(16),所述连接头(16)上连接有分别向所述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内注射冰水,以便于所述限位部(14)、扩张部(15)鼓起的第一连通管(17)和第二连通管(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4)和所述扩张部(15)分别为相互接触的囊状结构;所述限位部(14)和所述扩张部(15)的接触位置具有内凹的限位空间(19),且所述扩张部(15)的长度长于所述限位部(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2)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7)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3)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8)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7)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8)之间相互不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4)设置在所述扩张部(15)内侧,所述扩张部(15)将所述限位部(14)包住,且所述限位部(14)位于所述扩张部(15)靠近所述主管(10)下端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扩张训练的扩张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亚岑窦祖林王志勇胡婷婷李华桦
申请(专利权)人:吴亚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