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伸缩雷达桅,包括由第一节桅杆、第二节桅杆、第三节桅杆共同组成柱状雷达桅杆;柱状雷达桅杆通过基座连接在罗经甲板上。第一节桅杆的顶部焊接雷达安置平台,雷达设置于雷达安置平台的上方。柱状雷达桅杆的内部设置用于驱动第二节桅杆伸出或缩回第三节桅杆、第一节桅杆伸出或缩回第二节桅杆的桅杆升降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将原雷达桅高度缩减到三分至一,收缩后的雷达桅结构强度更高,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更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不受船舶盲区限制以及不受航区限高等要求的限制,使用时更加灵活。收缩后的雷达桅高度很低,方便攀爬检修,可取消由于振动风险增加的绑扎,节省罗经甲板上的空间,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伸缩雷达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技术船舶雷达桅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伸缩雷达桅。
技术介绍
[0002]航海雷达是装在船上起到航行避让、船舶定位、狭水道引航的作用,航海雷达在能见度不良时为航海人员提供必需的观察手段,是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雷达通常安装在雷达桅之上,为了满足船舶盲区要求,雷达桅具有高度较高的特点。
[0003]近些年,随着船舶向大型化转变,特别是对于像船长较长得超大型油船、货物装载在甲板的集装箱船以及有甲板大型设备的多用途船等船型来说,由于受到盲区要求,雷达高度达到接近70m的高度。当船舶航行到某些海域时,由于受到桥梁等限高要求,导致船舶无法通过。同时,船舶在大海中航行时,会受到风、浪、洋流等外部激励,同时一些周期性的激励也会由船舶自身的主机和推进器产生,甲板会传递这些激励到雷达桅上,就加剧了雷达桅的振动,严重影响了雷达桅上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更甚时会振落仪器,造成事故,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
[0004]目前大多数采用可折叠式雷达,降低雷达高度来解决通过桥梁等问题,但是雷达可降低的高度有限,即使降低了雷达的高度,部分航道仍然不能通过,并且船舶振动带来的风险也不可避免。所以必须从雷达桅上着手来解决问题。此外,雷达桅结构高耸,不利于工人检修,并且受到恶劣海况影响时需要做绑扎,而且当有遮挡时需要在首部设置同频段替代雷达。
[0005]通过液压方式控制三节桅杆做伸缩动作,目前已是成形的现有技术,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告文件CN212951076U,公开了一种风帆液压缸安装结构,其采用了竖立安装在风帆内部的液压缸来驱动三节桅杆做伸缩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伸缩雷达桅,可以将雷达桅收缩至原来三分之一的高度,方便检修的同时,可以解决恶劣天气时的振动问题,取消雷达桅绑扎,节省空间。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伸缩雷达桅,包括通过基座连接在罗经甲板上的第三节桅杆,第三节桅杆的顶部内侧套接第二节桅杆,第二节桅杆顶部内侧套接第一节桅;第三节桅杆、第二节桅杆、第一节桅杆共同组成柱状雷达桅杆。
[0008]第一节桅杆的顶部焊接雷达安置平台,雷达安置平台的边缘设置栏杆,雷达安置平的下方设置用于结构加强的大肘板;雷达设置于雷达安置平台的上方。
[0009]第三节桅杆的外侧以及第一节桅杆的上部靠近顶端处外侧设置爬梯,爬梯超过罗经甲板2100mm的位置处安装防护圈。
[0010]柱状雷达桅杆的内部设置用于驱动第二节桅杆伸出或缩回第三节桅杆、第一节桅杆伸出或缩回第二节桅杆的桅杆升降系统。
[0011]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桅杆升降系统为竖立安装在柱状雷达桅杆内部
的液压缸。
[0012]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第一节桅杆的高度大于第二节桅杆的高度;第二节桅杆的高度大于第三节桅杆的高度。
[0013]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第一节桅杆的直径为R1,第二节桅杆的直径为R2,第三节桅杆的直径为R3;R2>R1+300mm,R3>R2+300mm。
[0014]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大肘板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一条直角边与雷达安置平台焊接,另一条直角边与第一节桅杆焊接;大肘板的设置数量为8个。
[0015]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雷达安置平台的上方设置次要加强筋。
[0016]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位于第三节桅杆的外侧爬梯底端距离罗经甲板的间距为100mm~300mm。
[0017]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当第一节桅杆缩进第二节桅杆内,第二节桅杆缩进第三节桅杆内时,第一节桅杆的上部的爬梯的底端高于第三节桅杆的外侧爬梯顶端300mm。
[0018]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防护圈的顶部,与雷达安置平台的栏杆焊接在一起。
[0019]上述可伸缩雷达桅,优选方式下,雷达安置平台顶部安装用于人员爬到雷达安置平台处时抓握使用的扶手。
[0020]本专利技术可以将原雷达桅高度缩减到三分至一,收缩后的雷达桅结构强度更高,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更强。本专利技术可伸缩雷达桅可以不受船舶盲区限制以及不受航区限高等要求的限制,使用时更加灵活。收缩后的雷达桅高度很低,方便攀爬检修,可取消由于振动风险增加的绑扎,节省罗经甲板上的空间,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检修。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伸出状态下整体结构侧视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伸出状态下整体结构主视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缩回状态下整体结构侧视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缩回状态下整体结构主视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雷达安置平台的附图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柱状雷达桅杆,3、雷达安置平台,4、栏杆,5、大肘板,6、次要加强筋,7、爬梯,8、防护圈,9、扶手,10、基座,11、第一节桅杆,12、第二节桅杆,13、第三节桅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伸缩雷达桅,包括通过基座10连接在罗经甲板上的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顶部内侧套接第二节桅杆12,所述第二节桅杆12顶部内侧套接第一节桅杆11;所述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二节桅杆12、所述第一节桅杆11共同组成柱状雷达桅杆1。
[0028]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顶部焊接雷达安置平台3,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边缘设置栏杆4,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下方设置用于结构加强的大肘板5;雷达设置于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上方。
[0029]如图1、图2、图5所示,所述大肘板5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一条直角边与雷达安置平台3焊接,另一条直角边与第一节桅杆11焊接;所述大肘板5的设置数量为8个,与船舶长度方向呈0
°
和90
°
的位置各设置正交的所述大肘板5,其他所述大肘板5与位于0
°
位置处的所述大肘板5之间的角度设置为60
°
。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上方设置次要加强筋6。
[0030]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上部靠近顶端处外侧设置爬梯7,所述爬梯7超过所述罗经甲板2100mm的位置处安装防护圈8。
[0031]所述柱状雷达桅杆1的内部设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节桅杆12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一节桅杆11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桅杆升降系统。所述桅杆升降系统为竖立安装在所述柱状雷达桅杆1内部的液压缸(图中未示出)。液压升降系统通过电磁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节桅杆11及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伸出和缩回动作,控制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升降。
[0032]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高度;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高度。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直径为R1,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直径为R2,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直径为R3;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伸缩雷达桅,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基座(10)连接在罗经甲板上的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顶部内侧套接第二节桅杆(12),所述第二节桅杆(12)顶部内侧套接第一节桅杆(11);所述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二节桅杆(12)、所述第一节桅杆(11)共同组成柱状雷达桅杆(1);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顶部焊接雷达安置平台(3),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边缘设置栏杆(4),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下方设置用于结构加强的大肘板(5);雷达设置于所述雷达安置平台(3)的上方;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上部靠近顶端处外侧设置爬梯(7),所述爬梯(7)超过所述罗经甲板2100mm的位置处安装防护圈(8);所述柱状雷达桅杆(1)的内部设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节桅杆(12)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三节桅杆(13)、所述第一节桅杆(11)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桅杆升降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伸缩雷达桅,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杆升降系统为竖立安装在所述柱状雷达桅杆(1)内部的液压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伸缩雷达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桅杆(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高度;所述第二节桅杆(1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节桅杆(13)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伸缩雷达桅,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倩,许环运,刘宏军,余卓蓉,张丽波,钟文新,刘国磊,郝佳姝,丛海东,刘迪,刘佳,王少楠,李振刚,蓝玉,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