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冷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0789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变温内胆,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至少一个变温间室、以及用于至少向至少一个变温间室提供冷量的变温冷却室,每个变温间室均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冷冻储物环境;以及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变温内胆的内部后侧,用于向至少一个变温间室输送经变温冷却室冷却后的冷却气流。变温内胆的后侧设有向后凹陷、且开口朝前的凹腔,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凹腔中;变温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翻边从前往后地贴设于变温内胆的位于凹腔外围的后壁,以通过翻边覆盖变温风道组件与凹腔之间的装配间隙,不但提高了变温风道组件的保温效果,而且提高了变温间室的外观效果和高级感。级感。级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藏冷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冷藏冷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利用冰箱来储存、保鲜物品。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冰箱主要有传统的两门冰箱、T型冰箱、法式冰箱、对开门冰箱等等。还有一些冰箱为了增大储物空间、提高用户取放物品便利性,将用于容置蒸发器的冷却室至于冰箱的底部。这些冰箱中大都具有能够选择性地具备冷藏储物环境以用作冷藏间室或者具备冷冻储物环境以用作冷冻间室的变温间室,由于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区间介于冷藏和冷冻之间,既温区跨度比较大,因此,用于向变温间室送风的变温风道的密封性和保温性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在将变温风道装配至内胆后,会在变温风道与内胆的装配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或闪缝,不但影响变温间室的外观,而且密封性差,很容易从间隙或闪缝中漏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变温风道与变温内胆之间的密封性好、外观效果好的冷藏冷冻装置。
[0004]本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变温风道组件装配的稳固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
[0006]变温内胆,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至少一个变温间室、以及用于至少向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提供冷量的变温冷却室,每个所述变温间室均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冷冻储物环境;以及
[0007]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变温内胆的内部后侧,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输送经所述变温冷却室冷却后的冷却气流;其中
[0008]所述变温内胆的后侧设有向后凹陷、且开口朝前的凹腔,所述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凹腔中;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从前往后地贴设于所述变温内胆的位于所述凹腔外围的后壁,以通过所述翻边覆盖所述变温风道组件与所述凹腔之间的装配间隙。
[0009]可选地,所述翻边至少形成在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两个横向侧边缘;且
[0010]至少位于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其中一个横向侧边缘的所述翻边上开设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变温内胆中的紧固件将所述变温风道组件与所述变温内胆紧固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包括变温风道前盖、以及扣接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后侧的变温风道后盖;其中
[0012]所述翻边由所述变温风道前盖的周向边缘径向向外延伸。
[0013]可选地,所述变温内胆还包括分别由所述凹腔底部的横向两端向下凹陷的两个限位凹坑;且
[0014]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底部设有分别位于其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插入两个所述限位凹坑中,以在横向上限制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相对于所述变温内胆移动。
[0015]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配置成先以其底部朝后、顶部朝前的倾斜姿态使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插入两个所述限位凹坑中,然后再以其底部为定点向后旋转至使其上部与所述变温内胆相接。
[0016]可选地,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以及所述限位凹坑的底面均从前往后地向上倾斜;且
[0017]在所述变温风道组件装配到位后,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与所述限位凹坑的底面适配压接。
[0018]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顶部、以及横向两侧通过卡接结构分别与所述凹腔的顶部侧壁、以及两个横向侧壁以过盈的方式卡接。
[0019]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包括变温风道前盖、以及扣接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后侧的变温风道后盖;其中
[0020]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用于与所述凹腔的侧壁相卡接的卡接结构形成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的周向边缘。
[0021]可选地,所述翻边与所述变温内胆的后壁之间通过密封结构气密性密封。
[0022]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包括变温风道前盖、扣接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后侧的变温风道后盖、分别设置于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和所述变温风道后盖内侧的前风道泡沫和后风道泡沫,所述前风道泡沫和所述后风道泡沫之间限定出变温送风风道;且
[0023]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具有不规则的凹凸造型,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平均厚度为范围在80~85mm之间的任一值。
[0024]可选地,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包括变温风道前盖、以及扣接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后侧的变温风道后盖,所述变温风道后盖的前端与所述变温内胆的处在所述凹腔外围的后壁平齐;且
[0025]所述变温风道后盖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为60~70mm之间的任一值。
[0026]可选地,所述变温冷却室位于所述变温内胆的底部,并处于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的下方;且
[0027]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包括处于上方的小变温间室和处于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变温冷却室之间的全变温间室;其中
[0028]所述全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区间宽于所述小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区间。
[0029]本技术的冷藏冷冻装置包括变温内胆,变温内胆的后侧设有凹腔,用于为变温间室输送冷却气流的变温风道组件设置在该凹腔中。特别地,变温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翻边从前往后地贴设于变温内胆的位于凹腔外围的后壁,从而覆盖变温风道组件与凹腔之间的装配间隙,一方面,翻边与内胆后壁的配合增大了变温风道组件与变温内胆之间的装配面面积,提高了密封效果,进而提高了变温风道组件的保温效果;另一方面,翻边将能够从前侧看得到的间隙覆盖住,使得变温风道组件与变温内胆后壁在视觉上类似一体件,提高了变温间室的外观效果和高级感。
[0030]进一步地,本技术通过在翻边上开设固定孔,通过穿设在固定孔和内胆中的
紧固件对变温风道组件和变温内胆紧固连接,在原有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二者之间的辅助连接,提高了变温风道组件装配的稳固性。
[0031]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32]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33]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4]图2是沿图1中的剖切线B

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0035]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变温内胆和变温风道组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及其部分结构放大图;
[0036]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变温内胆和变温风道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0037]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变温风道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8]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变温风道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技术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温内胆,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至少一个变温间室、以及用于至少向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提供冷量的变温冷却室,每个所述变温间室均选择性地具有冷藏储物环境或冷冻储物环境;以及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变温内胆的内部后侧,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变温间室输送经所述变温冷却室冷却后的冷却气流;其中所述变温内胆的后侧设有向后凹陷、且开口朝前的凹腔,所述变温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凹腔中;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从前往后地贴设于所述变温内胆的位于所述凹腔外围的后壁,以通过所述翻边覆盖所述变温风道组件与所述凹腔之间的装配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至少形成在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两个横向侧边缘;且至少位于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其中一个横向侧边缘的所述翻边上开设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变温内胆中的紧固件将所述变温风道组件与所述变温内胆紧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风道组件包括变温风道前盖、以及扣接在所述变温风道前盖后侧的变温风道后盖;其中所述翻边由所述变温风道前盖的周向边缘径向向外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内胆还包括分别由所述凹腔底部的横向两端向下凹陷的两个限位凹坑;且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的底部设有分别位于其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插入两个所述限位凹坑中,以在横向上限制所述变温风道组件相对于所述变温内胆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风道组件配置成先以其底部朝后、顶部朝前的倾斜姿态使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插入两个所述限位凹坑中,然后再以其底部为定点向后旋转至使其上部与所述变温内胆相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兆鑫王常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