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919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吹填管口加装消能器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和引流砂堤的冲击损伤,同时,利用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形成一个吹填回流腔,在吹填回流腔内设置多个交错布设的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形成Z字型的细粉砂流通通道,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形成吹填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吹填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常规吹填造陆施工时,泥水混合物经吹填管口流入回填区域,泥砂自然流淌、沉淀形成吹填陆域,这种施工方式适用于后续地基处理工序对场地提供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形。对于施工项目工期紧张,往往需要及时提供经地基处理后的陆域场地,便于建设单位及时组织后续建筑结构施工,及早产生经济价值。
[0003]而对于施工现场,普遍是细粉砂的土质结构,由于粉砂、细砂粒径小、比重较轻,在进行吹填造陆施工时,粉砂、细砂与水的混合物流出吹填管口后,需要较长的流径,逐渐消耗掉流速动能,才能完全沉淀,形成吹填陆域。
[0004]这就导致需要较长的较大的施工场地,造成了施工难度,难以保障项目总体施工进度。
[0005]因此,针对此种情况,为满足合同工期要求,急需专利技术一种针对粉砂、细砂吹填施工时,因砂料粒径小、比重轻,不易快速沉淀、堆积形成陆域的施工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的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以解决上现有细粉砂不易快速沉淀堆积形成陆域的技术问题。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所述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所述分隔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所述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交错设置;所述分隔砂堤设置有溢流堰,所述吹填管装设在所述吹填围堰上。
[0008]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吹填管与所述溢流堰对角设置。
[0009]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吹填管上设置有消能器。
[0010]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溢流堰上设置有排水管。
[0011]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分隔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的截面均为梯形结构。
[0012]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之间形成与所述出口连通的通道。
[0013]本技术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通过在吹填管口加装消能器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和引流砂堤的冲击损伤,同时,利用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形成一个吹填回流腔,在吹填回流腔内设置多个交错布设的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形成Z字型的细粉砂流通通道,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移交给地基处理作业班组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的结构框图;
[0015]附图标号说明:
[0016]吹填管1、消能器2、分隔砂堤3、引流砂堤4、溢流堰5、排水管6、吹填回流腔7、吹填围堰8。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8]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19]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0020]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21]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0022]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8和吹填管1,吹填围堰8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3,分隔砂堤3与吹填围堰8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7,并在吹填围堰8上设置有吹填管1,实现细粉砂的导入,并在分隔砂堤3上设置有溢流堰5,实现对细粉砂中水的排出。
[0025]具体的,本技术的吹填回流腔7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3和第二引流砂堤3,第一引流砂堤3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3间隔设置形成通道,两者之间形成通道,并且第一引流砂堤3与吹填围堰8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分隔砂堤3内侧面形成出口;第二引流砂堤3与所述分隔砂堤3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8内侧面形成出口;第一引流砂堤3和第二引流砂堤3交错设置,通道通过出口相连,从而形成了从吹填管1道溢流堰5一侧的Z字型连通通道。
[0026]当细粉砂料通过吹填管1导入后,导入至吹填回流腔7中,利用第一引流砂堤3与第二引流砂堤3之间的通道,结合通道与出口相连,从而实现了其在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1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移交给地基处理作业班组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0027]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吹填管1与溢流堰5对角设置,以实现细粉砂充分的沉淀,并在吹填管1上设置有消能器2,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1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8和引流砂堤3的冲击损伤。
[0028]优选的是,本技术的溢流堰5上设置有排水管6,且分隔砂堤3、第一引流砂堤4和第二引流砂堤3的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保障结构稳定。
[0029]本技术通过分隔砂堤3将大的回填区域分隔成小的回填区域,在小回填区域内部再填筑多道引流砂堤4,使得吹填管1口的砂水混合物在小回填区域内绕流,延长砂水混合物的流径。
[0030]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所述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所述分隔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所述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交错设置;所述分隔砂堤设置有溢流堰,所述吹填管装设在所述吹填围堰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中立孟江山张吉轶闫继红谭永想马腾展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