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装置和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866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1
本公开涉及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装置和介质,所述方法包括:由处理器获取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其中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包含建筑高度信息;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将所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分别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沿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是否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规划预期。规划预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装置和介质


[0001]本公开涉及建筑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装置和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城市街道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对于市民在城市中的出行与活动感受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城市街道的建设是否符合规划预期进行合理地评估,其中,人们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是用于评估城市街道建设的重要角度。现有的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中,有的采用基于统计调查的方法,有的采用专家评判的方式,也有对一些研究基于对个别特征指标的测量进行分析和评价,但尚未建立用于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统一、全面、量化的特征指标体系,并且,这些特征指标的采集主要通过派遣调查员进行现场记录,具有成本高、难以规模化、误差大等问题,不利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街道的建设是否达到规划的预期进行客观、全面、准确和便捷地评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本公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需要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装置和介质,其能够利用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确定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之间在道路的横向上的间隙的街道空间宽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的代表高度的沿街建筑高度,表示沿街建筑高度与街道空间宽度的比率的街道空间高宽比,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构成的界面的长度在所述城市街道的道路长度中所占的比率的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以及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朝向街道一侧的表面尺寸的沿街建筑体量,并为上述关键特征提供基于单一位置和基于城市街道整体的两类量化计算方法,以支持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全面、准确、多角度的分析,为评估城市街道的建设是否达到规划预期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为城市街道的改造等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再评估依据。
[0005]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处理器获取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其中,所述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包含建筑高度信息;基于所获取的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其中,所述街道空间宽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之间在道路的横向上的间隙,所述沿街建筑高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的代表高度,所述街道空间高宽比表示所述沿街建筑高度与所述街道空间宽度的比率,所述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构成的界面的长度在所述城市街道的道路长度中所占的比率,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朝向街道一侧的表面尺寸用作所述沿街建筑体量;通过将所
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分别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沿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是否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
[000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程序时,执行根据本公开第一方案各个实施例所述的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
[0007]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存储有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本公开第一方案各个实施例所述的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
[0008]根据本公开各个实施例的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将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建模为以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沿街建筑体量等关键特征指标,并考虑到人在感受街道空间时存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从定点观察与连续体验、就近感知与整体感知的不同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便于获取的多源数据对上述关键特征指标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量化计算的多种方法,为城市街道是否达到规划预期提供低成本、高精度、全方位的评估手段。
附图说明
[0009]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0010]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城市街道空间视图以及用于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关键特征的示意图;
[0011]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的流程图;
[0012]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一种方法的示意图;
[0013]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二种方法的示意图;
[0014]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种方法的示意图;
[0015]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城市街道的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一种方法的示意图;以及
[0016]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计算城市街道的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二种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详细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定。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步骤,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的必要性,则本文中作为示例对其进行描述的次序不应视为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道可以对其进行顺序调整,只要不破坏其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导致整个流程无法实现即可。
[0018]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19]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0]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0021]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城市街道空间视图以及用于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关键特征的示意图。在如图1所示的城市街道空间视图中,为方便描述,按如下方式定义在X

Y

Z三维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由处理器,获取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其中,所述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包含建筑高度信息;基于所获取的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其中,所述街道空间宽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之间在道路的横向上的间隙,所述沿街建筑高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的代表高度,所述街道空间高宽比表示所述沿街建筑高度与所述街道空间宽度的比率,所述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表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构成的界面的长度在所述城市街道的道路长度中所占的比率,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朝向街道一侧的表面尺寸用作所述沿街建筑体量;通过将所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分别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沿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是否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当所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相对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的偏差不大于第一阈值,沿街建筑高度相对于沿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的偏差不大于第二阈值,街道空间高宽比相对于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的偏差不大于第三阈值,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相对于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的偏差不大于第四阈值,并且沿街建筑体量相对于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的偏差不大于第五阈值,由所述处理器,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所述第四预设范围和所述第五预设范围中的每一个在城市街道规划时预先设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当满足所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宽度相对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的偏差大于第一阈值、沿街建筑高度相对于沿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的偏差大于第二阈值、街道空间高宽比相对于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的偏差大于第三阈值、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相对于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的偏差大于第四阈值,或沿街建筑体量相对于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的偏差大于第五阈值中的任一项时,由所述处理器,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没有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并提供指示各个城市街道的改造提示信息;获取进行改造之后的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基于所获取的进行改造之后的各个城市街道的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建筑轮廓矢量数据,确定各个城市街道进行改造之后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通过将所确定的各个城市街道进行改造之后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街道空间高宽比、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和沿街建筑体量,分别与街道空间宽度的第一预设范围、沿
街建筑高度的第二预设范围、街道空间高宽比的第三预设范围、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度的第四预设范围和沿街建筑体量的第五预设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各个城市街道的空间感受是否达到城市街道的规划预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城市街道的所述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分别通过如下步骤来确定:在所述城市街道的道路上设置至少一个取样点,针对每个取样点,沿垂直于道路的方向生成第一长度的线段,所述线段延伸超出所述道路的两侧的长度相等,判定所述线段与所述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是否存在交点,当所述线段与所述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均无交点时,则确定所述取样点的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均为空值;当所述线段与所述城市街道的一侧的建筑无交点而与另一侧的建筑有交点时,则确定所述取样点的街道空间宽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均为空值,确定无交点的一侧的沿街建筑高度为空值,而确定有交点的另一侧的距道路最近的交点处的建筑高度作为所述取样点的所述另一侧的沿街建筑高度;当所述线段与所述城市街道的两侧的建筑均有交点时,确定所述城市街道的两侧距道路最近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作为所述取样点的街道空间宽度,确定所述两个交点处的建筑高度分别作为所述取样点的对应侧的沿街建筑高度,并且基于所述取样点的街道空间宽度和两侧的沿街建筑高度的均值来计算所述取样点的所述街道空间高宽比;并且基于各个取样点的所述街道空间宽度、所述沿街建筑高度和所述街道空间高宽比,得到所述城市街道的所述街道空间宽度、所述沿街建筑高度和所述街道空间高宽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点的数量根据分析精度要求来确定,其中,所述分析精度要求越高,所述取样点数量越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取样点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米至100米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城市街道的所述街道空间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和街道空间高宽比分别通过如下步骤来确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刘伦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