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8013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包括带金属套管的穿刺针、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所述穿刺针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抵住金属套管尾端的金属凸起;所述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包括:外径与穿刺针相等的管状部件,所述管状部件前部设有一对与管状部件侧壁转动连接的钝性分离头;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张开的杠杆部件;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收缩复位的弹簧;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照明装置;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摄像头;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通气管。通气管。通气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眼眶病变,尤其是眼眶肿瘤方面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由于眼眶具有空间狭小、重要组织集中、手术野狭窄等解剖学特点,使得在眼眶部的手术操作困难重重。目前,临床上根据眼眶病变部位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0003]近年来,内窥镜手术因其创伤小,直视下解剖层次清晰且能够暴露肉眼下无法窥及的部位而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但在眼科领域中除了经鼻腔入眶和经眼球壁入眼内的内窥镜手术得到一定发展外,经结膜或皮肤入眶的内窥镜手术却很少有使用和报道,这是由于眼眶内有视器和各种软组织拥挤于腔内狭小空间,而眼眶的外壁是由坚硬的骨质围成,腔壁又无法向外扩展,导致眶内没有腔隙进行内窥镜手术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可在眼眶内制作合适的手术腔,从而帮助实现眶内窥镜手术操作。
[0005]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包括带金属套管的穿刺针、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所述穿刺针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抵住金属套管2尾端的金属凸起3;所述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包括:外径与穿刺针相等的管状部件,所述管状部件前部设有一对与管状部件侧壁转动连接的钝性分离头5;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张开的杠杆部件;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收缩复位的弹簧;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照明装置7;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摄像头8;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通气管。
[0007]优选的,所述钝性分离头5与管状部件通过一圆轴15转动连接,所述圆轴15还管状部件内部伸出一与钝性分离头5一体连接的短杆16;所述杠杆部件包括一设于管状部件内部的推动杆17、设于推动杆17尾端的传动杆18,以及可作用于所述传动杆部件18上的操纵杆13;所述短杆16与钝性分离头5内壁之间通过复位弹簧20相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穿刺针、管状部件的外径为1

3mm。
[0009]优选的,钝性分离头5在闭合状态时突出管状部件前端5mm。
[0010]优选的,所述通气管前端的通气管道出口6位于照明装置7与摄像头8的中间。
[0011]优选的,所述照明装置7的导线与电源相连,通气管与外部的腹气机连接,摄像头8的连接线与外部的摄像元器件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眶内空间狭小,以往经结膜或经皮肤入路的眼眶内窥镜手术应用范围小,主要见于眶壁骨折修复。而本技术由于设计了可张开/复位的带钝性分离头,并在内窥镜的管道中设置通气管用于通气后将组织内形成一可供手术的
空间,从而将使内窥镜技术得以在眼眶病变中应用,为大部眼眶手术进行微创手术提供了可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中带金属套管的穿刺针的示意图。
[0014]图2是钝性分离头闭合状态的内窥镜立体示意图。
[0015]图3是钝性分离头打开状态的内窥镜立体示意图。
[0016]图4是钝性分离头闭合状态的内窥镜正面透视图。
[0017]图5是钝性分离头打开状态的内窥镜正面透视图。
[0018]图6是钝性分离头打开状态的头部视角视图。
[0019]图7是钝性分离头闭合状态的头部视角视图。
[0020]图中,1.穿刺针头部,2.金属套管,3.金属凸起,4.穿刺针体部,5.钝性分离头,6.通气管,7.光照装置,8.摄像头,13.操纵杆,14.弹簧,15.圆轴,16.短杆,17.推动杆,18.传动杆部件,2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参见图1

图6,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包括带金属套管的穿刺针、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所述穿刺针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抵住金属套管2尾端的金属凸起3,用以带动金属套管2一同实施穿刺;所述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包括:外径与穿刺针相等的管状部件,所述管状部件前部设有一对与管状部件侧壁转动连接的钝性分离头5;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张开的杠杆部件;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收缩复位的弹簧;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照明装置7;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摄像头8;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通气管。
[0023]参见图2

5,钝性分离头5呈环状,分为对称性半圆,可张合实现钝性分离。通气管出口6,光照装置7及摄像头8处于同一平面,距离钝性分离头外端5

10mm。
[0024]参见图4,所述钝性分离头5与管状部件通过一圆轴15转动连接,所述圆轴15还管状部件内部伸出一与钝性分离头5一体连接的短杆16;所述杠杆部件包括一设于管状部件内部的推动杆17、设于推动杆17尾端的传动杆18,以及可作用于所述传动杆部件18上的操纵杆13;所述短杆16与钝性分离头5内壁之间通过复位弹簧20相连接。
[0025]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穿刺针、管状部件的外径为1

3mm。
[0026]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4,钝性分离头5在闭合状态时突出管状部件前端5mm。
[0027]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6

7,所述通气管前端的通气管道出口6位于照明装置7与摄像头8的中间。
[0028]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照明装置7的导线与电源相连,通气管与外部的腹气机连接,摄像头8的连接线与外部的摄像元器件连接。
[0029]本技术使用时,先用带套管的穿刺针在结膜穹隆部进针,针头到达眼眶第三间隙后,退出穿刺针,留下金属套管以保留隧道。将内窥镜通过金属套管进入眶第三间隙,
开启光照灯,在显像屏幕上观察术野,通过操纵杆13控制钝性分离头进行钝性分离,同时启动气腹机,使灭菌气体通过通气管出口6进入术野撑起手术腔。最后在内窥镜下,通过钝性分离到达手术部位,空气灌注眶内形成手术腔,充分暴露视野,以进行后续手术。
[0030]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实现在眼眶内制作一个密闭的气腔,以保证经结膜或经皮入路行眼眶内窥镜手术的开展。
[0031]以上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技术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金属套管的穿刺针、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所述穿刺针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抵住金属套管(2)尾端的金属凸起(3);所述带钝性分离头的内窥镜包括:外径与穿刺针相等的管状部件,所述管状部件前部设有一对与管状部件侧壁转动连接的钝性分离头(5);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张开的杠杆部件;带动所述钝性分离头(5)收缩复位的弹簧;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照明装置(7);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摄像头(8);伸入所述管状部件内部直至前端的通气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结膜入路辅助眼眶内手术腔形成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钝性分离头(5)与管状部件通过一圆轴(15)转动连接,所述圆轴(15)还与自管状部件内部伸出一与钝性分离头(5)一体连接的短杆(16)连接;所述杠杆部件包括一设于管状部件内部的推动杆(17)、设于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向武袁非戴锦晖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