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效果,使得其成为了建筑工程
中较前沿的一个研究课题,其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该建筑方式可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为此备受青睐。
[0003]现有常见的装配式建筑存在如下问题:在进行保温层的加工过程中,由于需要在其两侧分别浇铸混凝土等结构,使得其承受较大的压力,该情形下会使得保温层的厚度被压缩,这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并且该保温层因为其抗拉抗压性能较差而存在被破坏的可能性。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弊端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便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装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下表面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具有镂空形态的上结构增强层和下结构增强层,该镂空形态具有若干贯穿其所在上结构增强层或下结构增强层的上、下侧的穿孔,该上、下结构增强层之间通过穿插所述保温层的若干支撑连接件相连接,还包括对应所述上、下结构增强层所设置的粘接层,每个所述粘接层渗透镂空形态的所述若干穿孔且包覆所对应的上、下结构增强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结构增强层分别具有连接区域,若干所述支撑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卡接在上、下结构增强层对应的连接区域,所述若干所述支撑连接件的至少三个呈非直线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连接件为连接杆设置,所述结构增强层包括呈长方形状的外框体,所述外框体内布满若干依次相拼接的六边形单元体,对应该外框体四个角落处的四个六边形单元体和该外框体中心位置处的一个六边形单元体形成所述连接区域、剩余的六边形单元体为空心设置形成所述若干穿孔,所述连接区域的中心位置处包括于该连接区域的外侧向内侧凹陷所形成的凸起,所述内侧为朝向保温层上表面或下表面的一侧,所述凸起的中心位置处均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插接通道,两个所述外框体内的若干凸起于竖直方向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个凸起之间设置一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设置一对轴线均重合于所述连接杆的轴线的圆锥状卡接凸起,每一对所述圆锥状卡接凸起的底面呈面对面设置且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凸起的厚度且两个底面均抵接至所述凸起的内外两侧,所述圆锥状卡接凸起的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通道的内径,每个所述凸起的凹陷侧形成的空间大于所述圆锥状卡接凸起所具有的体积,所述外框体设置于所述保温层的上、下表面的外侧时,若干所述凸起均压入所述保温层内且所述外框体朝向保温层的一面贴附至相对应的该保温层的上、下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保温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连接件为连接杆设置,每个所述结构增强层均包括至少四个片状体,四个片状体分别布置在所述保温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四个角落处,每个片状体上分布有于所述片状体的外侧向内侧凹陷形成的三个凸起,所述内侧为朝向保温层上表面或下表面的一侧,该三个凸起的中心位置相连呈现为三角形布置,每个所述片状体上还开设若干贯穿其上下两侧的圆孔形成所述若干穿孔,每个所述凸起的中心位置处均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插接通道,分设于所述保温层上下表面的两个所述片状体上的若干凸起于竖直方向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个凸起之间设置一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设置一对轴线均重合于所述连接杆的轴线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